失業別失志 培養健康心態度難關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2日電)自1996年後,台灣的低失業率逐漸拉高,學者認為,雖然政府一再試圖減輕失業問題,但能讓失業者培養出堅強、健康心態才是治本之道,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待開發,別忘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古訓。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在9月份出刊的「台商電子報」中發表文章,他認為,台灣自1996年後,過去傲人的低失業率逐漸升高,在不可擋的全球化潮流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如中國、東南亞諸國釋出大量人力並吸引諸多外資和產業下,中高齡及低技術人力更面臨巨大的衝擊。

吳惠林指出,近年由媒體的報導,看到不少因失業而發生的悲劇,政府也提出多項因應措施試圖解決或減輕失業問題。不過,這些措施或許可以產生短暫效果,但終究是治標而非治本之道,畢竟主角還是當事人,如何讓他們培養出堅強、健康的心態,快速因應外在環境的變遷,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他舉例,不久前在電視頻道播映過的一部影片,其情節可供啟示。這部影片的中文片名叫「天生我才必有用」,英文原名是「Door to Door」,劇中主人翁是位「登門推銷員」。

故事開始於電腦未普及的年代,當時流行登門推銷,推銷者以「俊男美女」、「能說善道」比較合適,可是男主角卻天生缺陷,歪嘴、駝背、行動不太方便且口齒不清,是個低度殘障人士。

不過,這位推銷員鍥而不捨、雖一次次吃閉門羹仍勇往直前,感動了他所負責的社區人士。但隨著時代快速轉動,網際網路興起後,「線上購物」方便,「登門拜訪」愈來愈不吃香。這位年老體衰的推銷員被公司安置在倉庫的一角,他自認跟不上時代而辦了退休。

不過,有一位由孩提時就開始觀察他的鄰居,長大後成記者,並寫下他的感人故事後,「一根聯繫社區居民的線」的比喻觸動了大眾,也讓老推銷員領悟到他的價值所在。在發現自己的用處後,推銷員主動尋求復職,公司主管也認識到老推銷員價值,答應他的要求。吳惠林表示,以這樣「轉個念頭」,原本淒苦的人生翻轉成一片光明的故事!希望在全球化下備感失意的人,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

相關新聞
美聯準會理事指油價震撼必將衝擊美國經濟
失業率高?年輕人挑工作  中高齡體能遭質疑
布什強調其執政後經濟業績
男子為救絕症妻   自殘「賣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