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風:精湛的羌族建築

人氣 2
標籤: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左馬右龍)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 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

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水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余。房頂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簷。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台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 騎樓),以便往來。

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橋(繩橋)。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舖木板,兩旁設高出橋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種。木棧建於密林,舖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於絕壁懸崖,緣巖鑿孔,插木為橋。

羌族民間石匠農閒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民俗民風:「毛古斯」舞
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
民俗民風:打花舖蓋「西蘭卡普」
民俗民風:土家族的「調年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