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人物》林玉体 挑戰禁忌為台灣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彭顯鈞╱特稿) 「反思民主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挑戰禁忌,這是知識份子的責任!」

擔任考試委員,林玉体不改堅毅直言的本色。堅持本國就是台灣,堅持本國史地只考台澎金馬,林玉体不只成為爭議人物,也再次掀開台灣社會潛藏許久猶未化解的情緒糾葛,以及舊思維羈絆社會進步的無奈現實。

林玉体出身台南縣將軍鄉,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獲得學士及碩士學位,民國六十年以「教育哲學」學門第一名考取公費留學,隨後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獲得教育哲學博士學位;迄今已有卅餘本學術專著,在中文教育界中無人能出其右,包括《西洋教育史》、《西洋教育思想史》等著作,成為台灣教育學界指定教科書,甚至中國各大學也將他的著作列重要參考書籍,屬於台灣教育學術界的頂尖學者。

有著濃厚的本土意識以及堅定教育理念,林玉体堅決反對國民黨施行的黨化、奴化教育,曾經強烈主張「教育解嚴」,成為國民黨的頭痛份子。

過去台灣的教育體系十分保守與反動,林玉体出身自這樣的體系,卻與這個體系有著鮮明又截然不同的立場和主張,實為一個異數;然而,林玉体先後擔任師大教育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教育學院院長,則是更大的異數,也顯見他在教育學術界的專業能力與份量,不容質疑。

一九九○年,標榜本土意識的台灣教授協會醞釀籌組,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揚言,將取締任何形式的台獨組織,在當時肅殺的氣氛中,林玉体不顧威權統治者可能的整肅,毅然跳出來擔任創會會長,顯見其堅毅性格。

林玉体曾經在尤清擔任台北縣長時,出任縣府教育局長,當時的省教育廳始終反對他的任命案,甚至在召開全國各縣市教育局長會議時,以技術杯葛的方式不讓他出席;不過,林玉体推動了全國第一個鄉土、語言教學,也下令北縣教職員不得在校園內替國民黨或救國團從事相關活動,林玉体的作風始終讓國民黨頭痛不已。

他笑稱,「這次有人想要杯葛我典試委員長的任命案,沒什麼了不起,多年前就有很多反對我的人。」兩年多前,立法院行使考試委員同意權時,許多立委質疑他的立場和主張,當時他公開回答說,「考試委員可以不做,我的主張和立場不會改變。」

林玉体說,「老實講,原本以為任命案無法通過,沒想到真的過了,既然擔任公職,當然要為台灣做一點事情。」

他認為,國民黨的教育長期以來灌輸大中國意識形態,卻輕忽台灣主體性教育,使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無法深刻了解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也就是與「自我」產生疏離。

「這樣的教育政策完全錯誤!人沒有先認識自己,卻先去認識別人,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林玉体以其教育哲學理念與精神,嚴厲批判這樣錯誤的教育政策,這也是他為何始終堅持「本國就是台灣」的原因。

對於排山倒海而來的反對壓力,林玉体並不覺得驚訝。已故的台大教授殷海光曾經將意識形態翻譯為「意底牢結」,他認為這種譯法真是恰到好處,長期接受大中國意識形態洗腦的人,產生了頑固的心靈,不了解台灣就是自己,還以為中國就是自己,所以一看到台灣優先等字眼,歇斯底里的情緒就會發作,這是自我與自我產生疏離以後的心理病症。

真正讓林玉体感到驚訝的是,台灣掃除威權統治時代已久,台灣社會裡卻依然存在這麼多威權時代遺留下來的不合理、虛幻不實的思維,他認為台灣人民不應該繼續生活在這些虛假的意識當中,為了破除神話,解構虛幻,堅持本國即台灣,就是對追求真實的一種堅持。

他強調,發明新的觀念並不困難,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從舊的觀念中跳脫出來。

林玉体不認為他所提出來的堅持是一種新的觀念,他希望台灣人能夠從舊的思想牢籠中掙脫出來,回歸真正的自我,最後完成自我的實踐。

「台灣社會現在還釐不清『本國』這個問題,實在有點無奈和悲哀」,他感嘆說這也代表台灣社會文化意識提升仍有極大的努力空間,台灣社會若能嚴肅面對這些問題,也算是一個進步的契機。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