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反常

標籤:

【大紀元10月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燕青報導)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很多人看來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個榜樣。然而專家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在一種違反經濟常規的基礎上。尤其是在世界原材料價格大幅度攀升的時候,中國產品仍然以超低價格作為競爭手段。這種奇怪的“高價買入、低價售出”的模式是難以持久的。

世界銀行東亞及太平洋區首席經濟師哈拉斯博士認為,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做出了榜樣。哈拉斯說:“我想,過去很多國家認為經濟能夠發展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很不錯了,但是中國的例子說明,原來認為不錯的發展速度和經濟增長水平,其實距離真正發揮出潛力的水平,還差得很遠,很遠。”

*單偉健:中國模式不會持續*

新橋國際投資集團的執行總監單偉健博士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很多問題,是不能夠長期持續下去的。

他說,目前,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約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固定資產領域的投資力度造成的。

*高價買原料,低價賣成品*

單偉健指出,近年來,尤其是過去一年半以來,由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如此之大,以及很多地方生產規模的擴大,造成世界範圍內對各種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長,導致去年一年內,包括水泥、鋼材、鐵礦、銅管、合金等在內的所有原材料,平均價格上升了35%。但是與此同時,由於激烈競爭和過度生產,各種成品的價格卻大幅下滑。單偉健說:“這種一高一低的雙向價格膨脹,是中國目前一個很獨特的現象,是持續不下去的。中國本來很窮,但是這種高價買進原材料、低價賣出成品的做法,等於是在大幅補貼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

單偉健把這種經濟模式叫作“借來的經濟增長。”這種通過高價買進原材料、低價出售產品促成的經濟增長的模式最終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均產量不高*

觀察人士指出,中國生產能力的快速膨脹使很多人把中國看作所謂的“世界工廠。”然而實際上,中國的人均產量並不高。卡內基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蓋保說:“中國目前的情況是,不論是自行車、還是電視或者收音機,以及其他產品,人均產量都極低。我認為,問題在於如何看待、以及想法滿足整個社會和老百姓的需求,尤其是農村對各種產品的需求。”

*需要充足投資轉移勞力*

英國《金融時報》的副總編馬丁﹒沃爾夫說,中國的經濟繼續發展下去,很多地方都需要大力改革。尤其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需要投資,而且要能夠有效地發揮和利用投資。

他說:“說到底,需要充足的投資,以及轉移勞動力的能力。大批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轉移到高效率生產體系的一部份,這是韓國、台灣、日本等國逐步發展起來的重要因素。”

馬丁﹒沃爾夫認為,對中國的金融系統進行大力改革,可以一箭雙雕。有效的金融系統一方面能夠讓老百姓的儲蓄有的放矢,同時他們在金融產業投資賺來的利潤,可以鼓勵他們更大膽地消費。他說:“我個人認為,假如有一套效率高的金融系統,消費自然而然地就會被帶動起來。中國目前儲蓄率之高,是因為其他領域的投資缺乏回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七國集團邀請北京參加華盛頓活動
中國“奇蹟”背後的迷思(3)
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迷思(4)
高盛:中國經濟宏觀調控仍在十字路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