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 三人共享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10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式鴻指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都是醫生出身,他們發現的蛋白質分解機制,在2000年人類基因圖譜解碼後的「後基因體時代」扮演基礎醫學的關鍵角色,該機制雖是種化學作用,但隸屬生物化學的「蛋白質化學」領域,後續應用也都在醫療方面。

邱式鴻表示,生命科學界很早就發現,生物等級在細菌以上的細胞,都含有一種由七十六個胺基酸組成的小型蛋白質,由於這種小型蛋白質廣泛存在於從酵母菌到人類的各種生物體內,且結構都非常類似,就被命名為「泛肽素」,但一直不清楚它的作用。

邱式鴻指出,傑哈諾佛、賀希科、羅斯三人率先發現了堪稱是細胞資源回收桶的「蛋白分解體」,所有廢棄不用或合成錯誤的蛋白質,都會送到那裡分解成胺基酸,才能維持細胞的正常作用,三人也發現泛 素恰好扮演了關鍵的標籤角色,唯有接上泛肽素的蛋白質,才會被送到蛋白分解體回收再利用。

邱式鴻表示,蛋白質的分解回收機制,和細胞分裂、基因修復、蛋白質品質管制和免疫系統的運作息息相關,如果蛋白質處理廢物的管控沒做好,就會讓不好的蛋白質持續留在體內而衍生許多疾病,包括狂牛症、老人癡呆症、癌症及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等,在老人癡呆症患者的腦中發現許多澱粉狀的組織,一般相信就是未被細胞清除的不良蛋白質。

2002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訪台

〔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台灣生物醫學界近年「貴賓」不斷﹗繼2001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哈威爾(Leland H.Hartwell )、2002年得主約翰薩爾斯頓(John E.Sulston )訪台後,研究細胞死亡的權威、同為200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羅伯霍維玆(Robert Horvitz ),日前應跨世紀醫療促進基金會、台灣大學等單位邀請訪台。

霍維玆昨天由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等人陪同,與台大醫學院師生對談,暢談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的發展方向。未來幾天,他將由過去曾跟隨他研究的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吳益群陪同,參加國防醫學大學、三軍總醫院與中央研究院所辦的研討會。

霍維茲從一九七○年代開始,藉由才零點一公分長的線蟲,建立一整套關於細胞死亡的研究模式,並藉此發現細胞內的殺手基因、保鏢基因及毀屍基因等,破解一個健康細胞從死亡到最後被毀屍滅跡的秘密。由於人類的癌症、甚至老年癡呆症等,都與細胞無法正常死亡有關。也因此,霍維茲的相關研究無疑是為這些嚴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開啟一扇大門。

至於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發展方向究竟是什麼﹖霍維茲認為,目前當紅的基因醫學、幹細胞、細胞學等,將繼續榮膺本世紀生物醫學顯學。他認為,雖然基因治療對「載體」的安全性尚有疑慮,但未來應可克服。

相關新聞
戈巴契夫批評伊拉克戰爭侮辱民主
吳逸夫:楊小凱先生國籍辨——紀念中國最優秀的經濟學家楊小凱
諾貝爾和平獎 能改變世界?
2004諾貝爾獎得主陸續出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