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廊橋

林渡渡 撰文、攝影

標籤:

其實夢裡一再回首,每次下筆卻是筆尖凝澀。所有的滄桑往事,萬種風情,千般美麗一現再現。

最早得知廊橋還是從《廊橋遺夢》而來。當時被那驛路斷橋邊邂逅的激情深深感動的同時,也記下了那風華無限的橋--廊橋。又想起了書中那篇《從零度空間落下》,單單是名字就讓我喜歡。居然忘了內容,再尋書,不得。連書也是丟了再丟。

廊橋在中國大多地方還是稱之為風雨橋,質樸而美的名字。她原本就是為匆匆的行路人遮風擋雨。另一個別名--厝橋,倒也是形象逼真的很。橋上的房子。在一座座形態各異的橋上安上一個個小房子,裡面有長條木凳,有的還懸有馬燈,讓風雨夜行人感到幾許溫暖。

那是個冬日,南方的冬有了陽光就溫暖著人心。週末自駕車打著「廊橋尋夢」的旗號向閩浙交界的壽寧出發。那兒的廊橋是養在深閨人不識。不如泰順廊橋享負盛名。

路上另一輛車居然拋錨了。等到縣城的時候已是10點多了。還好有人接待,自然又是大吃一通。我們圍著環形木質桌椅,正中間一個大坑,用來放火鍋的。坐在上面很舒適。真是奇怪的火鍋,永遠燒不開,煮不熟似的。火鍋料都是正宗的山珍野味,特別是各種菌類植物,奇味奇鮮。大家都餓狠了,總等不到菜兒熟了,才一下鍋就急吼吼的開吃。

清晨醒來,凍得夠嗆,這兒比起榕城冷多了。賓館就在一條河邊,河上就有一座風雨橋。據說這是城裡唯一保存完好的廊橋了。喚作「仙宮橋」,因為用漆刷新了一番,紅紅綠綠的挺喜氣。我是不太喜歡。裡面也有對聯,桌椅齊全。那天晚飯後沒事特意又跑去看了一番,昏暗的燈光下,很多老人在打牌。這才發現角落裡還有一個小小的小賣部,雜亂地擺著一些廉價的日常用品。那麼小的空間裡居然還支著一張小床,一簾破舊的蚊帳。真的感慨生命的頑強和樂觀。

大大小小的廊橋如寶石一般嵌在這個小城裡。因著民風淳樸,經濟不夠發達。這兒的山野還是一派天然的純真。許多風雨橋還是默默地在為人提供著方便,然而不久的將來她們的命運是如何?已有相當一部分的廊橋因年久失修而慢慢地廢棄了。連造橋人也後繼無人了。

隨行的電視台的導演,特意採訪了那個著名地造橋老人。老人走在曾經親手建造的廊橋裡,夕陽的餘暉灑在他佝僂的背上,鏡頭定格住了。有一絲感傷滑過心田。我們去過他的家,吃著他自家黑乎乎的地瓜干和南瓜干。聽他訴說曾經的輝煌。我卻逃跑了。一起都過去了。

楊梅洲橋,曾經這是最美的一座。歲月的風吹雨打,她已漸漸進入暮年。可透過斑駁的歷史,依然可以感到她那滄桑的美。她如一個大家閨秀,靜靜地養在美麗的溪畔上。木質的橋身優美的供起一道屏風。裸木被時光的手撫摸的有點澀,有點斑離。站在橋邊,順著橋身側望,陽光一點點地移動,每一寸的光陰都有她自己的步履,如金蓮的碎步,綻出朵朵芬芳。據說只有好的造橋工匠,建成的橋才會這樣,光線隨著光陰移動,永不溢出那廊簷。

走進去坐坐吧。橋柱上刻著對聯,均是一些吉祥如意的好彩頭。橋就是一座簡易的房子,所以她也有窗戶。每個窗戶都不要跟其它相類。或如寶瓶,或若元寶,圓的,方的,就像隨性的流水任意擺弄的姿態。中間的那扇窗戶最大,面前往往設有供放香爐的佛龕。出行在外,祈個平安原。種下的不僅是希望,還有寄托。

因是旱季,溪裡的水比往常少了許多。她雖纖弱卻不憔悴。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那水清極,藍藍的又泛著綠瑩瑩的光。宛如千年的寶玉,溫潤著心房。

大家驚呼這好山好水,更襯得那風雨橋,風雨無阻永不凋零的美麗。感慨千里迢迢去九寨尋夢,其實這兒的景色不遜於那片五光十色的瑰麗,只是另一番熨人心的柔美罷了。她很低調,也不張揚。倒是靜臥天地間,悠然自得。像個超然的道士枕雲笑看人間榮辱,盡享心靈飄然。

一次到了一個鎮上,在等著吃午飯的間歇,連忙跑到集市上去玩。便發現了那個手爐。一路上,走過每個村,看到老頭老太手裡都提著它,就愛不釋手。一直想著哪裡可以買到,也帶一個回家。不過是竹篾編織的一個簡易的手藍,中間放著一個陶土燒的盆,那是用來裝炭或灰的。一隻手穿過那個提耳,就摀住了溫暖。另一隻手捂在手爐上,也是暖意融融。

其實不過喜歡罷了,想著擺在家裡,看著也是歡喜的。我哪能真的這麼費功夫去折騰它,暖我那冰冷的手?

想來想去,廊橋情結還是緣於麥迪遜廊橋,當羅伯特·金凱摘了一束藍色的野花送給弗蘭西絲卡時,讓我心生感念。凡事凡物,必定要有她的故事在裡,才會感動著人的心,久遠地流傳世間。否則也是如鏡花水月一般。@(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食在福建 福州篇
食在福建 莆仙篇
雲南瑣記 仙人遺田白水台
癡行川西 輪迴--郎木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