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深表懮慮:內地音樂圈有些急功近利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12月13日訊】(據中華网12月13日報道)周華健李宗盛將上演“周李二人傳”演唱會﹐新京報記者對他們進行了採訪﹐周華健李宗盛暢談了對音樂、音樂人和音樂圈的看法。

  人物:李宗盛、周華健 記者賈維

  地點:新聞大廈

  開演唱會是想對過去20年做個總結

  新京報:這次“周李二人轉”演出對你們倆來說,是不是有一种承前啟后的意義?

  李宗盛:對我來講,首先我一直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專業歌手,總是兩三首歌之后,在“穿幫”之前赶緊下場,所以這次演唱會對我是個很大的鍛煉;第二,這次演出是一個聚會。我其實很想念那些听我歌的人,想見到他們,這是我到內地之后快速萌發的感覺。第三,我希望這次演出能是我過去音樂生涯的一個小小總結。

  如果要做拼盤、找几個藝人把我過去的作品唱一下,那我早就可以做了。一直都有人在催我說:“大哥你的演出什么時候做?”

  我覺得現在的時机差不多了。

  過去20年來我的運气太好了,那么多人寫歌,偏偏我的歌有這么多人喜歡。但現在那些事情我已經做完了,我不愿意人生總是重复做一類事情。

  我現在想得更多的是在吉他技術上有什么進步,在音樂的追求上有什么進展,真正要的是什么東西。

  新京報:這次演出有一首新歌叫《你們》,据說這個“你們”指的是歌迷,為什么會想到要專門給歌迷唱一首歌?

  李宗盛:我們身邊一直都有很多歌迷,他們這么多年一路和我們一起走過,還經常會拿些自己寫的歌詞來跟你討論———甚至是在我們開唱片慶功宴的時候。

  我覺得這些歌迷非常可愛,一直想找個机會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在那里,我真的在乎你們,你們鼓勵了我的靈魂”。

  當我在房間里打轉,歌債如山的時候,會想到自己寫出的東西會打動他們,他們在那里等著听你這首還沒寫出來的歌。那時會產生一种歌者和听眾之間最本質的心靈聯系:他等待你,你在乎他。

  做音樂總會有高潮期和低谷期

  新京報:不過這兩年,你們二位的作品似乎都越來越少了。

  李宗盛:我少了,他還算正常。

  周華健:我并不覺得作品少了是一件讓人覺得不高興的事。

  相反這是很好的事情。如果你做音樂走的是一條真實的路線,那就一定會有高峰和低谷。我現在就算是在低谷期,但從上個月開始有了一點點轉机。我在台北搞了一個新的錄音室,搬家整整搬了8個月。搬的目的是覺得自己繼續窩在一個地方工作已經完全沒靈感了。以前總是有很多理由,遲遲沒有新的東西出來。這次搬家之后,我對自己說:這是最后一個借口了。

  巧的是搬家之后,我就連續寫了4首歌。我不敢說它們突破了以前的什么,但真的是寫出了不太一樣的東西。對我來講它比較有時代感,但又不是什么陶(吉吉)、周杰倫那樣的。12月份我就一直在錄這几首歌,如果赶得及,在演唱會上我也會唱這些歌曲的。

  工業水平不同,流行偶像的品質也不同

  新京報:一直以來,人們都說台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但現在有中心“西進”的說法,你們對這种說法怎么看?

  周華健:內地是一個有很多可能的市場,如果能多些有學問有能力的人進入這個行業,應該會有很大的發展。

  李宗盛:台灣能不能繼續保持住華語樂壇中心的位置,這要由內地來決定。內地如果還是這個“德行”,机會就不大。

  話說回來,台灣其實也未必就是制高點。在過去十年,如果你去查看台灣大部分唱片的制作、錄音、歌手、團隊,有50%到60%都不是台灣的本土作業。

  這里面涵蓋了香港、台灣甚至內地的力量。這是一個工業力量的呈現,是整個華人音樂界的大融合,雖然台灣有一定影響力。

  新京報:那你認為在這個“融合”的工業里,內地、香港、台灣各自扮演的是什么樣的角色?

  李宗盛:香港是一個舞台,台灣是一個工厂,內地是一個市場,三個地方是這樣的角色。不過對人才的共同運用是一個大趨勢。比如我現在做刀郎的東西,吉他部分就是他們在日本錄好后,再通過网絡傳過來的。

  有趣的是,以內地這么大的地方來講,它其實可以同時扮演這三個角色,只不過要看內地流行工業水平能發展到什么程度了。舉例來說,金城武在台灣也拍過戲、發過唱片,但也就那么回事;可為什么一到日本就變成万人迷、大帥哥了呢?

  就是因為工業水平不同。就像內地包裝出來的偶像,為什么總是有點儿土味儿呢?工業水平沒到。

  內地太急功近利,我其實非常懮慮

  新京報:那你覺得要如何做才能赶上這樣的差异?

  李宗盛:內地不缺資本家,也不缺野心家。但內地迫切需要思想家和教育家。內地的流行音樂沒有過程,大家悶了几十年了,終于改革開放了,每個人都窮怕了,每個人都要掙錢,每個人都要想方設法占据最好的位置,對這种急功近利我其實是非常非常懮慮的。

  內地有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喜歡把一切東西標簽化,然后一大堆人在那里瞎侃,批評這個批評那個,結果一事無成。這种現象很普遍。

  所以,悶頭去做吧,把你自己的東西做出來,不要說太多。

  我跟國內很多人聊天發現一個問題,一講就說國外的誰誰誰,說SteveVai吉他多么多么牛,你自己彈一下試試?彈得一塌糊涂。

  我們這代音樂人注定要當“墊背”的

  新京報:你怎么看待媒體和流行工業的關系?

  李宗盛:我非常愿意和媒體朋友聊天。因為一直以來,我感覺我們這個行業不被尊重,基本上沒有人尊重我們這個行業的人。而媒體朋友最要緊的是要告訴大家,我們這個行業是一個偉大的行業。因為只有這樣告訴大家,才會有更多有知識、偉大的人進來。

  這不是一個風花雪月、緋聞和狗仔隊的行業。這是一個充滿了活力、奉獻、天分和努力的行業。如果內地的這個行業現在仍然是一些做著明星夢的奇奇怪怪的人占据著位置,它是不會有希望的!人的素質不好,從業人員的素質不好,大家都以為這個行業很容易,就這個德行!如果全都是這些東西的話,這個行業就完了。

  中國會不會有自己的超級巨星?肯定會有,但以現在這幫人的素質沒一個能成的,所以我們這一代做音樂的人注定是要當“墊背”的。

  ■采訪手記

  這次訪問結束的時候,我原本沮喪地認為很失敗。但回去一听錄音才發現,盡管當時的話題和思路有些斷斷續續,但他們的思維和想法卻是連貫而縝密的。

  雖然都為樂壇知名前輩,但兩個人還是差別:周華健始終注意保持自己在鏡頭前的形象。而李宗盛則隨意了很多,說到興起甚至沒有脫鞋就盤腿坐在了沙發上。言談之中,各种“不文”詞匯層出不窮,尤其講起內地音樂產業弊病時,更是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令人不快的現象批個痛快,真是一個心直口快的性情中人。

  年底這場“周李二人轉”演唱會相信是今年很多人心中分量最重的演唱會之一。因為很多已近中年的“有故事的人”,需要一場知道“有沒有那么一首歌會讓你想起我”的群體回憶和狂歡。

  (賈維)(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林憶蓮走出離婚陰影 不排斥與李宗盛合作
李宗盛助陣周華健南京個唱 牛刀小試拒絕受訪
梁靜茹創作圖文書 邀“音樂教父”為她新書作序
扛煤气罐馱大米宣傳個唱 李宗盛周華健憶苦思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