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愛國主義」是對傳統文化的糟蹋

洪鳴雷

標籤:

【大紀元12月14日訊】1、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一說:

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 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

釋義「四海」指天下。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故事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於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 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 憂愁、可害怕的呢?」 司馬牛告辭孔子後,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 子夏聽了安慰他說: 「我聽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來安排的。』君子對工作謹慎認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度恭謹而合乎禮節。那麼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出處《論語□顏淵》)

共產黨的「國」同「四海」相比,境界和層次差之遠也!「四海之內皆兄弟」給你說明,古時的中國人是真正胸懷大志,放眼世界的。

2、南京中山陵的「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或稱公天下,指一切財富均歸集體所有,人們實行的是各盡所能、平均分配的制度。

《禮記.禮運篇》講禹以前的社會情況時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將賢能之人選為共主),講信修睦(講究信譽,維護和平)。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老年人有養老的保障),壯有所用(青壯年有工作做),幼有所長(小孩子有人撫育),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職業),女有歸(婚姻不失時)。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各盡所能)。是故謀閉而不興(不欺詐爭利),盜竊亂賊而不作(沒有盜賊劫掠),故戶外而不閉(家家不用關大門),是謂大同」。這段話形象集中的反映了人們依靠集體力量的時期,人們選舉賢能之人作首領,由他組織大家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情景。因此,被稱為公天下的大同社會。

百年前,民國國父孫中山更是提出:「天下為公」!孫中山平生最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

2000多年前,孟子已提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獨夫所獨有!

然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至今仍然受共產獨裁集團擺佈,仍然被這種外來邪教勢力所左右! 「天下為公」明確要「人們選舉賢能之人作首領」,從各種角度都證實共產黨搞的是獨裁與倒退!

共產黨的「愛國主義」能與「天下為公」相提並論嗎?

來看看:將「天下」降低到「國」的水平會有什麼效果,「天下為公」改為「中華為公」(中華=中國),顯然共產黨的「愛國主義」是倒退。(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大紀元《九評》研討會反響強烈
大費城地區「九評」研討會 氣氛熱烈
李笑梅:融不進主流 都怪共產黨
【九評徵文】從統治文化說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