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琪:中國人權與計劃生育問題聽證會紀實

廖天琪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2月15日訊】美國是一個尊重生命和人權的自由國家,墮胎的合法性在每次的總統大選之中都成爲一個重要議題。對普通的美國人而言,中國殘忍的人口政策是他們不能理解,也最不能接受的。美國國會國際關係委員會於2004年12月14日再度舉行有關“中國的人權侵犯與強制實行一胎化政策”的聽證會。主持會議的是委員會的副主席新澤西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 他指出中國實行強制性計劃生育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中國婦女在計劃生育這頂國策的大帽子下,何時懷孕、何時生育、願生幾個都不能自己決定。在農村地區,連婦女的月經周期都掌握在村幹部的手中。一切“違規”或“超生”的行爲都有嚴重的後果。不是破財罰款,就是被拆房、關押,甚至強迫墮胎或結紮。殺嬰、棄嬰、賣嬰的事時有發生。史密斯先生提出中國人口政策中的“優生學”部分,跟納粹所提倡的那一套是一樣的,同時,中國也是一個沒有(未婚的)單身母親的國家。史密斯議員特別推薦勞改基金會近期所出版的有關中國計劃生育的英文書 – Better Ten Graves Than an Extra Birth (甯增十座墳,不增一個人),他認爲這是一本深入介紹計劃生育的專著,對研究此一課題非常珍貴。

蘭托斯(Tom Lantos)議員發言時說他認識吳弘達二十年了,他推崇這位人權活動家在揭露勞改問題和計生政策的非人道性方面所作的貢獻。蘭托斯呼籲國際社會和美國一道來關注並制止這種極端侵犯婦女人權的國家政策。他指出一個名叫毛恒鳳的上海婦女,多年來跟政府官員所展開的一場悲壯長期抗戰。蘭托斯結束了簡短的發言說:“很簡單, 他們應該停止殘害婦女。”

議員譚奎多(Tancredo)很感性地發言道:“這個政府在殺戮!它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地殺人!”我們必須做什麽,我們應該做什麽。他鼓勵國際特赦組織所提出來的建議,利用2008年的奧運會來對中國施加改善人權、特別是婦女權利的壓力。

在作證席上的負責民主、人權和勞工的助理國務卿柯紮克(Michael Kozak),特別舉出毛恒鳳15年來不屈不撓爲自己權利進行爭抗的例子。她十多年前堅持生下兩個孩子,第三胎被誘騙墮胎。爲了抗議一胎化政策,毛女士多次上訪申訴,被警方關押、吊打,甚至關進神經病院多次,最後於今年4月被判處勞教16個月。這樣堅強不屈捍衛自己權利的女性,是值得我們高度的尊敬和支援的,柯紮克說。他並指出:布希總統每次跟中國元首會晤,都一定提出人權議題;鮑威爾外長同樣地每次跟中國官員談話時,都把人權問題放到臺面上;美國在華府、在日內瓦和駐華的政府官員總是在公私場合不斷對中國政府提出改善人權的訴求。

另一名副國務卿德威(Arthur Dewey)發言說他主事國務院的人口、難民和移民問題的三年以來,有些人說中國的強制性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有所鬆動。美國應該恢復對聯合國人口計劃委員會的撥款,因爲該委員會在中國協助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兩年前美國派遣一個調查團赴中國,結果回來後建議恢復撥款。但是各種迹象證明中國計生依然是以強制手段執行的,所以按照美國的坎普卡斯頓法案(Kemp-Kasten)不撥款給任何支援強制性墮胎的專案。聯合國人口計劃委員會在中國的32個縣推動所謂的模範計劃生育模式,其實,其中仍然有強制性。何況中國三千多個縣,哪兒能顧到那麽多的地方。德威先生說美國政府將繼續觀察計生的實際實施情況。

另外參加作證的幾位元證人是中國資訊中心發行人吳弘達、國際特設組織亞非部主任Kumar,計生政策受害者馬東方女士、原美國人口局官員John Aird。每個人都從不同角度提出計生政策的非人道和殘酷性,以及政策所造成的社會、政治、道德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吳弘達指出中國政府以經濟的理由來剝奪人的生育自決權,這種理由是不能成立的,他舉日本和新加坡爲例,這兩個人口密度高的國家照樣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裕。吳先生以廣東碣石鎮的計劃生育工作實施文件爲例,來否定計劃生育有鬆動的趨勢。這份2003年8月份的文件規定,人口只有20萬的小鎮規定於35天之內完成結紮1369人,上818個避孕環,引産108例,墮胎163人,好個磨刀霍霍,血光沖天。這份地方的紅頭文件之能保證100%的落實率,是有訣竅的。計生幹部達不成任務,一律扣除50%的工資,難怪幹部們雷厲風行,爲保住自己的薪水袋,還怕他不賣命去要別人的命?吳弘達的證詞爲譚奎多議員的“政府在殺戮”那句話作了最好的注腳。一個只是把人命當成數位那樣大筆一揮就劃掉的政府是個什麽政府?

聽證會在一種令人情緒波動的狀況下結束。可以想象,連任的布什政府今後會繼續將中國的人權問題當成一枚秤石放在中美關係的天平上。

──轉自《觀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廖天琪:愛國主義讓美國人做出選擇
廖天琪:阿拉法特後的中東危機和契機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