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大幅波動 中國經濟受創

標籤:

【大紀元1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涵綜合報導)2004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波動﹐從年初的每桶30多美元飆升到10月22日的歷史高價55.67美元﹐又于12月10日跌至40美元一線。年進口石油1.2億噸﹑位居世界原油進口量第二位的中國經濟受到衝擊。

*油價竄動 各方角力

石油作為現代工業最重要的原料﹐是國際政治中大國角力的戰略物資。從1973年到2004年初﹐西方工業大國和世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間的幾次價格大戰最終使世界油價穩定在了每桶22-28美元的區域。

自2004年3月以來﹐由於以中國和印度為主的亞洲國家對石油的需求強勁增長﹔伊拉克﹑俄國等主要產油局勢不穩﹔再加上國際對沖基金在石油市場上的炒作﹐全球油價不斷上漲。擁有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75%﹑供應全球45%的石油消費的歐佩克組織儘管其產量達到20多年來最高峰﹐也沒能抑制住全球油價飆升至10月22日的每桶55.67美元的歷史高價。

從此﹐擁有6億多桶石油儲備的美國原油庫存量的變動成為左右市場油價的主要指標﹐西方工業大國重新奪回對石油市場的定價權。9月下旬﹐美國原油庫存數據連續8周下降﹐並跌至7個月低點﹐引發原油期貨突破50美元大關。與此相反﹐歐佩克組織12月10日在開羅集會﹐同意自明年元旦起每日減產一百萬桶﹐消息傳開後市場反應冷淡﹐紐約主要原油合約低硫輕原油元月份期貨價格重挫1.82美元﹐報每桶40.71美元﹐是自7月21日以來的最低收盤價位。

*定價有漏 越貴越買

今年進口石油超過1億噸的中國經濟在油價飆升中所受到的損失實顯而易見的。再加上國內現行的石油定價機製﹐使中國石油進口形成“越貴越買”的機製。1991至2003年間﹐中國原油進口每桶的成本至少要高于美國2.5美元﹐多支付87.8億美元。

據《中國經濟時報》引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宣曉偉的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國內原油定價由國家發改委按前一階段國際原油均價進行相應調整﹐國內油價的變化與國際油價的變化存在一定時間的滯後反應。

在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內的企業就會預計未來國內的油價將會上調。在國內的市場格局下﹐順價銷售是可行且有利可圖的﹐於是不怕國際油價高漲﹐就怕國際油價漲得不夠高而沒有達到國內油價調整的標準﹐所以每一次國際油價的高漲﹐幾乎都伴隨着國內原油進口的大幅增加和相關企業盈利的大幅增加。而在國際油價下跌的情況下﹐由於預計未來國內油價也可能下跌﹐那麼如果現在購買﹐反而可能造成成本的上昇﹐反而不會買進。

1994﹑1998﹑2001年世界油價大幅下跌﹐而中國原油進口比上年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2000年油價大幅攀高﹐中國的原油進口也比上年大增90%。

*油品短缺 物價上漲

國際油價的飆升一度引發了國內油品供應緊缺和價格暴漲。北京青年報報導﹐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最大的油庫長辛店石油庫營業室的工作人員表示﹐14日接到通知﹐已暫時停止對外提供零號柴油。一項專項調查顯示﹐自2003年7月份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已連續5次上調﹐北京地區僅93號汽油從每升2.8元漲升到3.66元﹐漲幅30.7%。2004年9月15日﹐吉林市萬余計程車從業者于發起?期數日的集體大罷工﹐抗議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在今年的石油漲價期間上半年淨利潤達1000億﹐而不顧民眾的生存。

與油品同屬能源領域的煤﹑電由於高能耗﹑高污染的電石﹑硅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大量投資﹐2004年也呈現出供應緊張﹑價格飛漲的勢頭。據中國煤炭工業網提供的數據﹐2004年無煙精煤從年初的每噸300多元﹐攀升到目前的每噸600多元﹔普通末原煤由年初每噸不足300元﹐上漲到目前的每噸420元以上。

雖然今年以來中國已兩次上調電價以對付用電短缺。但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的報告顯示幾乎中國各地對電力都是高需求﹐「華東電網將面臨最嚴重的電力短缺。」夏季用電高峰期缺電約3千萬千瓦時﹐一年多來﹐中國的許多城市經歷了週期性的停電和燈火管制。

除能源外﹐農產品價格自5月份以來到7月底﹐麵粉價格上漲了24.3%﹐大米價格上漲了28.9%﹐糧﹑油﹑肉﹑禽﹑蛋上漲31.7%。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了5.73%。政論家草庵居士根據中國大陸公佈的十月份數據測算﹐中國老百姓承擔了約20%的通貨膨脹率。中共政權借此維繫有40000億壞賬的銀行體系免于崩潰。

在11月底舉行的「經濟學人上海圓桌會議」上﹐同濟大學德國科學基金聯合會教研室主任胡景北說﹐明年物價的走勢還得看石油價格﹐還取決于國外原材料價格的漲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海外“黨”衛軍——楊振寧,李敖,阮次山,張五常……
中國持續宏觀調控但經濟問題難解
零售市道好轉  各大商場爆滿
今年亞太旅遊業欣欣向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