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務車問題凸顯腐敗問題嚴峻

標籤:

【大紀元12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任紋儀特稿)到過中國的民眾或許會發現,道路上奔馳的車輛中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公務車─大陸稱為「公車」。這些專供領導幹部使用的名貴轎車,不乏奧迪、福斯甚至雙B等品牌。但在名牌的背後,卻隱藏著當前中國領導層所面對的嚴峻挑戰:官員腐敗。

根據大陸媒體引述權威人士指出,目前中國公車制度主要存在四個問題:一是公務用車費用高,財政負擔嚴重;二是公車私用現象嚴重;三是公車使用效率低下,浪費驚人;四是超編制、超標準配備使用轎車問題屢禁不止。

據統計,大陸每年一輛公務車的運行成本,包括購車、油料、維修以及司機工資與福利等,至少超過人民幣六萬元,有的甚至超過十萬元,地方公車的消費佔中國財政支出比例約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十二,有些地方甚至更高。許多單位為了充場面競相採購豪華公務車,完全不顧財政窘況。

例如,青海尖扎縣是中國國家級貧困縣,但二零零三年以來,當地已購買二十多輛二十萬至四十萬元轎車,做為官員公務用車。另一個窮困縣湖南省衡南縣,歷年財政負債累計高達七億元,基層建設費用都得從幹部工資中東挪西湊,但這樣一個窮地方,去年卻花費五百萬元購買中高級公務車供官員使用。

此外,公務車最大的問題在於公器私用。由於缺乏相關法規規範,加上刻意模糊公私領域界限,使得這些公家付帳的公務車淪為官員私人使用。

北京媒體近日披露,中國公務車的使用比例,辦公事僅佔三分之一,領導幹部及親屬私用也佔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一是被司機私用。而同樣一輛車,民間單位的營運成本每一萬公里只要八千兩百一十五元,黨政機關卻高達數萬元,而出租車使用效率是公務車的五倍,但營運成本只有公務車的百分之十三。

目前中國正從中央部會到地方機關推行公務車制度試點改革,使公務用車的使用與管理步上正軌,但因相關配套措施不夠周延,又牽涉官員既得利益,改革能否達成預期成效有待觀察。

據分析,中國公務車問題所以難解決,除了與改革開放後崇尚奢華風氣有關外,主要還是過去長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養成的「職務消費」腐敗習慣,包括乘車特權、公款吃喝特權等,而這種「無車不下鄉、無車不辦事」的陋規,不但對中共所謂「廉政」建設形成一大諷刺,也引發民眾相當大反感。

根據報導,北京針對公務用車爭議研擬了一些改革方案,包括提出取消公務用車,以發放交通費用補助取代;組成公車出租公司,以企業模式經營管理;保留各單位現有公務車,但報廢後不再換購新車,逐步取消公務用車等三項措施因應。

一些分析指出,以發放交通費用補助取代公務車看似合理可行,但因現行作法是按照不同職務發放不同金額的交通津貼,存在若干爭議。以北京市房山區為例,分六檔次發放幹部「車補」,從副處級每人每月一千八百元到辦事員兩百元不等,但這筆津貼可能變相為「職權津貼」,而且以官職大小評定也有失公允,同時在缺乏相配套法規下,有辦法的官員恐怕還是既拿津貼又坐公車。

部份觀察家指出,將公務車改革視為觀察中國當局打擊貪腐的指標,,其中的錯綜複雜不但牽涉官員既得利益,更是考驗各級紀檢、監察、審計部門能否徹底糾舉違法的決心。如果無法擬訂一套科學、細緻、公正的改革辦法,又缺乏相關的配套措施,中國想藉公務車改革提升執政能力、降低行政成本以及根除奢華貪腐,成效恐怕仍十分有限。

相關新聞
安寧病房護士經驗談:臨終者最驚人的3件事
Costco烤雞包裝有重大改變 粉絲為何不高興
5種熱門管理性技能 有些時薪達200多美元
單親家庭的9個理財技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