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现实

余华谈从有我到无我

人气 10
标签:

【大纪元2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金沙报导】中国大陆著名作家余华的作品一向以描写文革后期中国大陆农村生活为主。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已被翻译成英文﹐轰动西方文坛。2月21 日下午二时至五时﹐余华应邀于侨教中心大礼堂举行专题演讲﹐题目是“文学中的现实”。演讲由美南华文写作协会﹑莱斯大学及大专院校联谊会联合举办﹐前段是余华的自我介绍﹐后段以回答观众问题为主。

余华说﹐他从小就和死亡很接近﹐住家的旁边就是殡仪馆﹐可以说是在殡仪馆长大的。曾经为了好奇﹐和哥哥去医院偷看病人的病历。本来做牙医﹐可是病人嘴里的坏牙﹐是世界上最不好看的“风景”﹐于是开始写一些小说。

自从25岁写“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写的内容一直以他最熟悉的浙江农村生活为背景﹐在苦难﹑悲伤﹑充满死亡的故事中描写他知道的生活和人性﹐平实的故事中透露出作家惊人的洞察力。他的文字非常简单﹑朴素﹐他自己自嘲说﹐不是他故意使用简单的字句﹐而是因为他当时根本不认识那么多的字。余华说﹐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霸气﹐借用书中人物表达出他对现实环境的不满。由于书中人物的生活﹑语言﹑思想都受他操纵﹐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表达的都是他的“自我”。他的叛逆和不按牌理出牌﹐使他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这是余华在80年代的作品。到90年代﹐他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思想越来越成熟﹐同时受到很多中外作家的启发﹐因而意识到书中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声音﹐便开始将自我从作品中逐渐抽离﹐使书中的人物不再是他的传声筒。他的态度变的客观平和﹐写出的事件也因态度的转变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他的文风 从“有我”进入了“无我”的状态﹐据他说﹐从先锋派转变成传统派最好的结果是以前写的书卖不出去﹐改变之后书卖的出去﹐也卖的很好﹐他的经济也变好了。

他的作品“活着”被翻译成英文﹐并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电影。他表示﹐有些读者反应说电影看起来不像他写的作品﹐他自己看来也不像。不过他认为﹐每个成功的艺术家都只能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张艺谋所以拍成那样的电影是因为张走过文革的时期﹐自然偏重对文革时期生活经验的描述﹐而余华的少年时代已经是文革的尾声﹐没有文革的直接体验﹐自然就偏重于文革结束后生活的描写。

关于文学中的现实,余华说﹐一般人认为作家的想像力很重要,但他认为洞察力更重要。他举例说﹐好的作家必定把动作的结果写出来﹐不是只有描写动作。比方在中古时期的意大利作家但丁的作品“神曲”中先写一个人倒下﹐再写一只箭射中他﹐就把射箭人的准确和速度完全表达出来了。他又以在中国写新闻的两位记者﹑美国新闻记者出身的作家海明威﹐及犹太裔作家卡夫卡的作品为例﹐说明什么样的描写才是有洞察力的文章。没有洞察力的文章﹐不能把生活中很平淡的事情写的突出﹐不能给读者很深刻的感受和印象。作家需要洞察力的支撑,才能在文学中体现生活中的真实部分。

一位观众提出一个问题﹐作家是否需要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如果余华要写出更多的好作品﹐他是否需要再回到浙江农村去体验生活﹖余华表示﹐为了写出作品去特定的地方体验生活是不可能的﹐人长大了要工作﹑学习和生活﹐那里有那么多的时间﹖他的作品都是从童年的记忆中取材的。他说:“一个人的童年十分重要,今后所作的一切无非是在童年对世界的印象上进行修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余华对于好作品的审判标准是什么呢﹖他认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就是好的作品﹐而不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写的再好﹐评价再高﹐读起来也会索然无味。好的作品可以让读者感觉到作家写的正是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因此﹐一个作品的好坏也受到读者的环境﹑年龄﹑生活经验的影响。比如他自己年少时不喜欢鲁迅的作品,因为没有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后来长大了﹐才发现鲁迅的作品确实是太好了。他说﹕“阅读就是一种相遇。”
问到余华喜欢的中国大陆作家,他表示有苏童、莫言、王安忆等人,还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但不太喜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作品。 他说﹐读金庸的作品像进赌场﹐很容易就上瘾﹐而读鲁迅的作品就好像进教堂。

快要结束时﹐一位观众问到中国大陆一些女作家如木子美之流﹐为了出名﹐提倡用身体写作的现象。余华说﹐美女作家用身体写作﹐确实在短短的时间里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没有文学基础﹐很快就过去了。

最后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余华说﹐除了兴趣、想像力、洞察力外,就是写,不写什么都不会知道。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这一切。@
@

相关新闻
达拉斯简讯
达拉斯简讯 人气 6
研究显示达拉斯市交通状况会越来越糟
达拉斯地区四月份房价同比上涨3.4%
Paxton警告遵守第九条新规的德州学校将面临诉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