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2003年中國十大經濟新聞

陳破空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4日訊】歲末,中新社評出2003年“中國十大經濟新聞”,秉承“輿論導向”的一貫手法,以自褒自夸為基調,宣稱“中國經濟走過不平凡的一年”。繼續製造中國“經濟神話”。如果就事論事,客觀而言,這十大經濟新聞,應該概括如下:

一、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在政治体制問題上,會議不敢越雷池一步,故仍舊集中經濟議題,至于經濟上的“大政方針”,僅咬文嚼字地在詞句上微調,几乎了無新意,反應胡溫新領導層謹慎有緇、進取不足的“小媳婦”心態。

二、“非典”突襲,因官僚蓄意隱瞞,使瘟疫失控而迅速擴大,造成人民生命与財產的巨大損失,大大拖累了國民經濟。并跨境遠禍國際,成為一股不折不扣的“黃禍”,嚴重損害和玷污了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使中華民族蒙羞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新領導層提出“振興東北”戰略,与“西部大開發”互動,看似有新意,然而“雷聲大,雨點小”,并無多大動靜。原來,中南海的意思是:“中央不給錢,可以給政策。”繼續讓東北“自力更生”、“自謀出路”。

四、中國內地与香港、澳門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內地一再向香港輸血,卻未能挽救香港經濟的直線下滑。香港的社會不滿情緒達到极點,50万人參加“七一”大示威。在區議員選舉中,親共党派一敗涂地。今年,就綜合競爭力而言,香港的國際排名進一步下滑,從去年的22名,滑落到24名。反觀台灣,曾經与香港不分伯仲,且一直与大陸關系緊張,但其綜合競爭力,卻節節攀升,連續兩年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五。

五、面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北京一方面竭力固守,另一方面對外竭盡周旋,以大采購的方式,討好美國。動輒砸下數十億美元訂單,被稱為“支票外交”。然而,中美就人民幣匯率和貿易摩擦等議題,分歧依舊。

六、今年以來,銀行信貸驟然放松,投資猛增,房地產、鋼材、汽車三大行業呈現“一窩蜂上”的火爆場面。資源吃緊,半數省份嚴重短缺電力与能源。包括吳敬璉等專家警告:通貨膨脹已經出現,宏觀經濟已經過熱。從通貨緊縮到通貨膨脹,從經濟過冷到經濟過熱,并無中間狀態,情況明顯反常。然而,當局似乎陶醉于GDP突破十一万億大關、國民經濟增長達8.5%的“利好”消息,對潛在危机漠然以視。

七、拖欠民工工資成為嚴重社會問題,1億民工,1000億工資被拖欠。溫家寶不得不親自發令追討。然而,在“厚黑學”盛行的商業中國,權力經濟泛濫,貪污霸占成風,到處是“食人族”和血汗工厂,為飽受歧視的民工追討欠薪,談何容易?

八、糧油等農產品价格突然暴漲,帶動其他物价上漲,部分省區物价飛漲高達50%,大大超乎當局意料。這恰恰是經濟過熱的現象之一。當局被迫重提“糧食安全”問題。

九、政府經濟部委合并重組,据稱,新成立的發改委、商務部、國資委、銀監會等机构,將擔負“深化中國經濟体制改革”的重任。然而,類似“精簡”、“合并”、“重組”已多次重演,在制度不動的前提下,“換湯不換藥”,“治標不治本”,難以取信于民。其中,銀監會的灰暗角色,反而導致股市不斷下挫,引起人們不滿。

十、又一批“富豪”如周正毅、楊斌、胡志標等,被捕或判刑。外界斷言,中國的“富豪榜”,就是“囚犯榜”。之所以然,在于制度積弊,大凡當代中國致富者,必涉權錢勾結、黑白交易,其背景、底細、和手段,都是怎一個“黑”字了得!可以預言:“富豪”落馬戲將年年上演,且愈演愈烈。“先富起來”,等于“先捕起來”。“富豪”們幫助當局鼓吹“穩定論”(如牟其中、劉曉慶等),全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白忙活!

──轉自《北京之春》2004年二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佳能集團獲利再創新高考慮提高分紅股息
日本東芝公司研發出全球最小的硬碟機
日本三井商社獲沙國四億多美元興建電廠合約
陳勁松:就事論事:評"中國十大經濟新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