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日記:少數民族代表

標籤:

【大紀元3月8日訊】BBC記者蒙克發自北京: 中國的歷次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都有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代表。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時我看到了蒙、藏、回 、朝鮮、裕固、東鄉、侗等民族的代表。這些代表因為都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所以在人群中十分容易辨認。中國媒體記者讓穿五顏六色民族服裝的代表在大會堂前并肩合影,傳達民族團結的信息。 看得出來, 許多代表的民族服裝的裝飾性已經多于生活性,這從衣服的質料、 款式以及長期疊放壓折上完全看得出來。不過一些西藏代表,還有來自新疆的西部蒙古和哈薩克代表的著裝派頭上仍然可以看出那些長袍仍然屬于生活服裝。

在大會做民族語言翻譯的兩位穿蒙古袍的翻譯告訴我,蒙古族代表中仍然有4個人需要翻譯,其余9人不需要翻譯,但是通蒙語。他們說,大會代表對民族 語言翻譯的要求逐年減少,還調侃說那是好事,說明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 中午時,我問走出大會堂的一位藏族女代表,她是名中層干部,她說這次大會的藏族都通漢語,不用翻譯。

第二天,我見到來自新疆的卡爾梅克蒙古人夏立宛先生,他是新疆的政協代表, 新疆佛教學會會長。他從前是活 佛,在青海塔爾寺不遠的地方有過自己的寺廟。 夏立宛通藏、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俄羅斯等七門語言。說到民族語言, 他說新疆的情況要好于其他民族地區,在新疆的蒙古族的民族語言保存情況要好于內蒙古的蒙古族。据他講,新疆以前共有140座藏傳佛教寺院,文革后到現在僅存30多座,不過這些寺廟仍然在發揮宗教作用,不象內蒙古的佛教寺院,宗教功能早已讓位于旅游觀光的作用。

因為最近中國歷史學者發表研究,認定古代朝鮮族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引起 韓國和朝鮮學者、甚至民間的反對,所以我特意向一位身穿鮮艷朝鮮長裙的女代表 提出有關問題。因為中國歷史學者的立意在于,凡是歷史上在現在中華 人民共和國領土上生活過的民族,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 所以我問朝鮮族女士:如何看待大的(跨越國界)朝鮮民族和大的中 華 民族概念是否有沖突? 她听問題先是一愣, 然后馬上細看我胸前的記者證件。 顯然她不期望國內媒體會如此提問。中國有50多個官方認定的不同民族,包括中國諸民族的中華民族概念不是沒有爭議。

周六,人民代表、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起草提案,建議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納入中國法定假日。此議案受到許多代表支持。中國傳統節日,如五一國際勞動 節、十一國慶節,同階級以及革命含義相關,超越了民族的局限;而元旦是西化節日,中國新年也是其他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雖然案中提及的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僅局限于漢族,但議案据說是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而提出,占人口大多 數的漢族自然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

本次人民代表大會要修改憲法,強調保護私 有財產,從前階級專政的國家特征正在消失。在階級觀念淡化的同時,似乎少數民族也在逐漸失去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越反越腐敗 中國八成三盼認真解決腐敗問題
台對溫家寶恢復對話提議不以為然
伍凡評呂加平案:江做壞事多 百姓不答應
BBC兩會日記:代表關心的議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