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疑問交給印度答

標籤:

【大紀元4月19日訊】自由時報特派記者魏錫賓╱倫敦報導
你能想像打電話向台鐵詢問票價,回答的人卻遠在中國、歐洲或是世界的某個角落嗎?這樣的情況在英國早就不是新鮮事,許多大公司的電話服務中心,已陸續往印度移出,喂!喂!喂!改天在英國詢問時刻表,可不要懷疑電話中的口音竟然不是標準的英國腔。

  在通訊革命浪潮下,英國企業正進行新一波部門汰舊換新的改造行動,數以百千計的工作,在成本考量下,一點一滴向海外移出,過去是製造部門,現在則擴大到服務部門,而近期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電話服務中心」,這個直接服務在地人的行業,從沒有人想過也可以跨海連線,但在通訊成本持續降低下,設置海外電話中心,已成為大公司降低營運成本的靈藥仙丹,即使工會反彈聲浪不斷,但跨海服務的計畫仍絡繹於途。

  隨便到一個地方去旅行,遇到找不到的路,或是不明白的問題,最簡便的方法,當然是找一個當地人問一問,因此簡單一個時刻表的問題,需要勞駕遠在千萬里之外的異國人士來回答,或許很難想像,但這樣的情況卻非自今天才開始,在使用同樣語言的美、英企業有計畫的發展下,印度電話服務中心近幾年蓬勃發展,包括資訊大廠戴爾等消費電子公司,及許多國際金融機構,都已順利在印度建立電話中心,回過頭來服務本國的顧客。

  由英國各鐵路公司合組的聯合會已經宣佈每年約五千萬通,相當於每天接近十五萬通需要被服務的電話中,有一半將直接被接往位於印度的電話服務中心,預估在未來幾年可以節省五千萬英鎊(超過台幣三十億元),這個英國最繁忙電話熱線移轉的消息,為電話中心外移立下了猶如里程碑的註記,但也激怒了相關的工會,並且在國會中引起激辯,有人關心國內就業,有人則重視與印度的貿易。

  政治人物在各有考量的情況下,選擇站在對己有利的一邊,英國勞工在飯碗不保的壓力下,持續抗爭和反彈,但英國大企業卻有不同的想法,因為同樣的工作,在印度,從業人員趨之若鶩,且幾乎都是研究所畢業生,一年的薪水大約只有一千三百多英鎊(約台幣八萬元),相對地,在英國,大部份電話服務人員沒有拿到大學學位,而每個月的薪水約與印度同行的年薪相當,在通訊費用持續降低下,基於成本考量及可能提升的服務品質誘因,部份公司只有將電話服務業務向印度移出。

  於是從德里、孟買、邦加羅爾,到卡納塔克等印度城市,輸入愈來愈多的美英文化,新進員工必須集體受訓,收視英國著名的肥皂戲「加冕街」和「東區人」等,以熟悉英國口音,同時也要閱讀英美報紙,以了解所服務地區的社會脈動,對印度來說,有如另一波的文化入侵,但是卻也提供了經濟上的實質效益,有人估計印度在二○○八年前,可以增加超過三百億美元的收入,甚至豪情地喊出:「世界詢問,印度回答。」

  對英美大企業而言,海外電話公司並非全無隱憂,服務品質就曾被拿出質疑,從每小時回答的電話數太少,至顧客不習慣服務人員的應對方式等,都曾引起批評,部份公司也承認,設備不足,服務人員回答問題不夠切中要旨,對特殊問題無法立即反應,不能接受電話立即下單或訂票等,確實是存在的缺點,而在顧客反映下,也有公司已宣佈逐漸將海外電話服務中心撤回本土,美國電腦公司戴爾就是例子,不過大部份公司仍認為,被質疑的缺失,都可以逐漸改善,甚至也有公司表示,因為印度服務人員更客氣,更有解決問題的活力,使得顧客的滿意度反而提升不少。

  在工會警告,政府持疑,大企業卻加大外移動作的對立下,對部份公司而言,顧客服務這個在企業價值鏈的環節中,曾經擔任策略重擔的角色,已往下沈淪至成本考量的一部份,但這個現象除了說明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低成本」的競爭策略方興未艾外,也證諸全球無國界的環境早已成形,只是企業形象如何受到影響,卻值得有意跟進的公司好好思量,畢竟「以客為尊」,不能永遠都只是口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伏德風手機的日本用戶突破一千五百萬人
鮑彤:我和趙紫陽的處境
阿爾及利亞總統支持者等不及開票 歡慶連任
工研院:台灣發展光通訊產業需提高品質形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