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星期人物》馬英九柔中帶硬 堅持依法行政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5日訊】片、自由時報記者陳則銘攝

《星期人物》馬英九柔中帶硬 堅持依法行政

記者陳曉宜╱特稿

  從三二○到四一○,在泛藍陣營一連串的抗爭中,馬英九意外成為焦點,因為他身為台北市長與國民黨副主席的雙重角色,處理三次大型抗爭活動至今,綠的罵他,藍的也罵他,有人說從過去的慣例馬英九是愈打愈紅,但這次他還是受了傷,有人說要「王馬共治」,有人又說是「連宋亡馬」,但馬英九從不以為意,仍堅持自己的行事正確,依法行政為不二法則,馬英九仍是問鼎二○○八年總統寶座的熱門人選。

  政治紛擾的確讓馬英九在市政建設上分心,但馬英九最在意的仍是他八年市長任滿後的定位、評價,因此,他在市政上的用心有目共睹,從五年多前首次競選市長,分不清污水下水道和雨水下水道的差別,到現在幾乎對市政建設瞭若指掌,他更是歷任經驗過最多災難的市長,從九二一地震、納莉水災、九一旱災、九二SARS風暴,和今年總統大選抗爭暴力事件,即使處理過程中多所疏失,但他從錯誤中成長,在經驗中習得教訓,成為未來市府處理類似災難事件的案例,也成為他從政生涯的重要歷練。

  去年的富邦魚翅宴風波,馬英九操守受到質疑,但馬英九的清廉形象,在政壇中仍屬少數,這也是他能在歷次爭議中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他不住豪宅、不投資房地產,他不收禮、不私下收受政治獻金,政治人物最容易犯的財與色,他都不碰,其作為雖無法全面、徹底整頓政府的貪污、墮落之風,但對屬下仍有直接的身教作用。

  從四年多前國民黨中央黨部的三一九抗議事件,到今年三二○以後的一連串抗爭,同樣面對的都是泛藍支持者,但馬英九的作為卻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四年多前他才當市長一年,經驗不足,讓他被群眾牽著鼻子走,最後還是沒有解決問題;今年他內心的掙扎依然強烈,但他選擇退守市長的位置,在四一○那一夜展現鐵腕,引來親民黨的攻擊,招致部份泛藍支持者不諒解。

  儘管有人批評馬英九是溫和派掌門人,但畢竟他是泛藍高層裡較為理智的,所以三二○選舉結果揭曉後,他是少數反對立即提出「選舉無效之訴」及反對長期抗爭的人;但也有人認為,他的溫和讓很多事無法大破大立,「魄力不足」常成為他在議會及歷次選舉中被批評的地方;也有人認為,馬英九的過度溫和保護了自己,卻缺乏勇氣,所以他力主國民黨改革,卻不願放下身段,爭取最有力的位置大力推動,他大聲疾呼救台灣,卻不願得罪當權派,力主世代交替。

  這次國民黨主席連戰分派任務,馬英九意外未負責黨務改革與立委輔選小組,面對外界質疑「架空說」,馬英九一連澄清三天,並只願表達被動參與的態度,也再度顯現其被動、溫和、不願捲入黨內政爭的作法與性格,更可看出馬英九正避免未來直接與親民黨接觸協調,再惹出「宋馬情結」風波。

  馬英九的溫和用在市政建設上有好有壞,好的是在他任內所有違建拆遷都是平和落幕,壞的是他對屬下的厚愛,常讓人覺得獎懲不明。但馬英九表面溫和,卻也有硬脾氣,他鮮少對屬下發火,但對做事的要求嚴厲,對貪污舞弊之事絕不容忍,對民眾、議員的無理要求他不會退讓,所以即使親民黨立委再怎麼罵他包庇警察,他仍堅持一切真相仍待調查。

  或許就是走到這種「藍、綠兩邊不是人」的十字路口,馬英九才有機會走到更符合大眾期望的中間地帶,也因此,馬英九下一步更應努力做的是,只問是非,不問立場;只問對錯,不問黨派;只問何者對國家有利,不問黨的利益在那裡;他應力圖減少不同黨派間、中央與地方間不必要的對立與爭端,這或許就是他跨越省籍、跨出黨派、跨過濁水溪的新契機。

  馬英九是繼陳水扁後,最受歡迎的台北市長,五年多來他的行程滿檔,沒有假日休閒,每天工作到十一、二點稀鬆平常,他熱愛運動,體力過人,三二○後連續兩天只睡一個半小時也不喊累,他的工作熱忱,也讓他在家庭的地位一落千丈,他笑說自己是家中的名譽董事長,但所有委託權利書已被收回,就連家中的「馬小九」(狗名)都不理他,說到這裡,就是他最感到輕鬆的時刻了。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