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一個沒有傳奇的美麗而偉大的人生(3之3)

曹長青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6月14日訊】除了智慧和勇氣之外,里根的第三個特質,是他的樂觀幽默和單純。即使他的反對者也承認,他永遠帶著微笑,以喜悅的心情看待人生和美國。在他得了“失智症”,向美國人民告別之際,他說將開始自己生命的夕陽之旅,但“美國的前面永遠是太陽升起的早晨。”他更喜歡形容說,美國是“山頂那閃亮的城市”,是所有被奴役的人民的燈塔和希望。

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里根政治傳記作者李.愛德華茲之所以說20世紀前五十年是“羅斯福時代”,是因爲羅斯福領導美國人民走出了“經濟大蕭條”和二戰的陰影;而20世紀後五十年之所以被稱爲“里根的時代”,是由於里根領導美國人民走出了“心理大蕭條”(great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和冷戰的陰影。因爲20世紀後半葉,美國發生了甘乃迪被暗殺,馬丁路德.金被暗殺,水門醜聞,越戰失敗……而里根的樂觀主義,給了人民希望,重振了美國的信心。

愛德華茲比較說,民主黨的羅斯福和里根有不同,羅斯福尋求擴大政府功能來解決問題,而里根卻把眼光投向人民,他的名言是,“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美國兩黨不僅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對國家現實的看法也不同。幽默的里根說,“共和黨把每一天都當成7月4日(國慶節),而民主黨把每天都看成4月15日(繳稅日)。”

當然,只有樂觀的人,才可能富有幽默感。里根的幽默幾十年來都被人津津樂道。即使在他的葬禮上,從現任總統到他的兒女,都用里根的幽默,把哀痛變成歡笑,在歡笑中更懷念那個給人帶來快樂和信心的里根。幽默是打破等級和尊卑的最好方式,更是人類溝通的奇妙手段。但即使在美國這種自由的文化中,也不是誰都有幽默感,雖然“笑星”是美國大衆最歡迎的人物。里根不僅天性富有幽默感,他還刻意發展這種本領,經常拿小本記下那些笑料和軼事,在演講或聊天中娛樂大家。他不僅自己樂觀,也要把快樂帶給其他人。

他的不少經典幽默最近被電視反復播放。例如,他競選總統連任時已經73歲,他的對手則是比他年輕很多的蒙代爾。在電視辯論時被主持人問道,他怎麽面對自己的年齡問題時,他一本正經地回答道﹕“我將不會占我的對手年輕和缺乏經驗的政治便宜。”連蒙代爾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里根經常開自己年齡的玩笑,有一次在英國一座15世紀的大樓裏演講,他說,“和比我更老的東西在一起真讓我感覺舒服。這次我當選總統,就是美國試圖向我們的歐洲表兄展示,我們美國也是尊重古物的。”

他遭槍擊後,在被送上手術臺之際,還不忘“幽”醫生們一“默”﹕“我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而醫生的回答真正體現了美國人在關鍵時刻是一個整體的精神,他們說,“總統先生,今天我們都是共和黨!”

里根不僅有即興的幽默,也愛講笑話,比如他最喜歡講的一個笑話是,有些政治家就像兩個野營的人,遇到了一個黑熊要衝過來,他們其中一個迅速坐下來換運動鞋,他的夥伴看著他說,難道你認爲自己能跑過黑熊嗎?那個換好鞋的人站起來說,我不需要跑過黑熊,我只需要跑過你。

前國會共和黨領袖金裏奇說,里根的樂觀和幽默,給了他獨特的溝通能力。就像每個打籃球的人都想成爲喬丹,每個保守主義者都想成爲里根,可惜里根的很多本事是別人無法模仿的,那是一種氣質和超凡的能力。

但左派卻最願意指責這個喜歡講笑話的總統“不夠智慧”、“頭腦簡單”。他們根本不明白,單純,不僅是里根的特質之一,也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里根的心和頭腦,都更像一個孩子,永遠沒有成熟到長老繭,總是如童話般的世界那樣,把世界分成善和惡,黑和白(從不強調“灰色地帶”),然後積極樂觀地去承擔“義人”的道德責任,對抗邪惡。

從來都喜歡讀書的里根,卻從不像文化人那麽頭腦複雜,故作高深,更對知識份子頗有微言。前述里根演講稿撰寫人努南說,“里根並不是不喜歡知識份子,他心目中的英雄經常是知識份子,從建國之父們,到弗瑞得曼(Milton Friedman),哈耶克和索爾仁尼琴。但他不喜歡自己同時代的知識份子,覺得他們基本上都是漿糊腦袋。他認爲20世紀的很多知識份子都是高智商的、悲觀的小精明者。他對奧威爾(《1984》作者)的觀點有一個直覺上的認同﹕一種獨特而很蠢的理論,往往只有知識份子相信它。”

努南接著寫道,“里根認爲,20世紀後半葉的自由派學院派知識份子們,總是傾向於把自己纏繞進巨大而複雜的蜘蛛網中,不僅自己陷進去,還把整個人類也帶進去。而那些從馬克思到布魯姆斯伯利(Bloomsbury,反傳統的左翼象牙塔學者團體),到維柏們(Beatrice and Sidney Webb,該夫婦創辦倫敦經濟學院,是費邊學社要角),到20世紀從哈佛到耶魯的美國左派們——那些繁忙地編織複雜網路的蜘蛛們——則是在這個世界上活過的最愚蠢的高智商者。”

曾經叛逆(堅決反對里根的政治主張),現已反省、回歸保守主義價值的里根女兒珀蒂認爲,里根並非像那些知識份子們認爲的那樣“不夠智慧”。“他是智慧的,只是他的智慧深置於信仰之中。而信仰使事情單純化,使事情更接近你的心。他最有效率的時候,是追隨心的導引。”

除了智慧、勇氣、樂觀幽默和單純的特性之外,里根生命中的第四個重要特質是﹕愛的能力。人們常以“愛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份,但卻是女人生命的全部”來形容女人比男人愛得熱烈、愛得執著、愛得持久。但對於改變了美國和世界的里根總統來說,愛情也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說,愛是他的心臟。誰能說心臟不是生命的全部呢?在那個令無數人感動、羡慕、讚美的愛情故事中,里根不僅證明了男人可以具有和女人同樣偉大的愛,同時揭示了男人改變世界的動力和源泉。

里根的第一場婚姻由於電影明星的妻子反對他對政治的熱衷而結束。而他的第二次婚姻則哺育了那個美麗而偉大的人生。曾在圖書館讀到一本南希編輯的書信集《我愛你,羅尼》(I Love You, Ronnie),裏面主要收集的卻是里根寫給南希的情書。雖然從有關里根的傳記作品中得知,里根很有寫作能力,經常大段大段地修改或重寫白宮撰稿人給他寫好的演講稿,很多成爲經常被引用的名句,但沒想到他的情書寫得更動人。他對妻子的癡迷和戀情,一生都像個初戀的小夥子﹕

“一個男人不能離開心而活,而你就是我的心。”

“我們是那樣的一個整體,你對我的重要性,就如同我自己的心臟,但有一個例外,你永遠不能被人工心臟所替代。”

“我踫巧擁有一個情人節般的生命(Valentine life)……你看我的選擇多麽有限,要麽是情人節般的生命,要麽是沒有生命。”

在他們25周年的結婚紀念日,里根送南希一副手套做禮物。他在賀卡上寫道,“我希望這副手套能溫暖你的手,就像過去25年來你一直溫暖著我的心。”

“你給我的禮物是沒法買保險的,因爲沒有估價人可以給個價碼。誰能估出我要回家時那種興奮和期待的感情的市場價格?誰能估出我無法不加快步伐,迎接第一眼看到你時那種感覺的價格?僅僅是早晨醒來,都成爲一種溫暖的愜意,因爲你在身邊。而這棟房子沒有你的時候,是那樣荒涼。”

里根對妻子的愛,更表現在許多小事上。例如,他由於工作繁忙,有時不知道妻子喜歡和需要什麽,於是在南希過生日或他們結婚紀念日之前,就悄悄地去向南希的助手或好友詢問,南希需要什麽?而南希的好友經常也不知道,就又跑去問南希,並泄漏了里根的秘密。而南希在收到丈夫的禮物時則一副毫不知情地歡天喜地。一個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般偉大的真實故事。

左傾的主流媒體上有過不少關於南希的負面報導,導致不少人對南希過於干涉里根的事務而印象不佳。其實很多人所沒有意識到的是,南希不是在幹政,而是在盡全力保護里根的形象;她的可貴之處在於,她不是不知道媒體和內閣人員對她的批評,但爲了保護丈夫的形象,她寧可自己形象受損。

人們都知道里根是個只顧兩件大事(反對共産主義,縮小政府規模),而不顧小節的人,他甚至會把自己內閣人員的名字都叫錯。他又是那種天性樂觀,什麽也不擔憂的人,所以有人說,里根什麽都不擔心,而南希是什麽都擔心。如果沒有南希那麽前後左右,細心地呵護照料,里根的不拘小節不知會帶來多大的麻煩。和里根相比,南希的形象是弱小的,但在塑成里根今天“光輝形象”紀念碑的每一塊彩色石子上,都有南希精心的雕琢,正如她一邊親吻那面覆蓋丈夫的美麗國旗,一邊用手撫摸、拂平那上面的一絲皺紋。一個偉大的妻子,一個上帝送給里根的最好的禮物。而最理解並擁抱了這一切的里根,也把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禮物留給了相伴52年的妻子﹕

在病重的最後幾年裏,他不僅喪失了全部記憶,也認不出任何親人了。在生命垂危的最後五天裏,他一直都沒有睜開過眼睛。女兒帕蒂描述說,父親最後咽氣之際,卻突然睜開了眼睛,盯著南希,“眼睛不是混濁或茫然,而是清澈湛藍,滿懷愛意。”南希堅信,在那一刻,里根認出了她;這最後的凝視,是里根走前送給她的“最好的禮物”。

虔誠基督徒的長子邁可.里根說,父親在這個世上最後一眼看的是南希,隨後看見的就是上帝。他的牧師在葬禮上說,上帝對里根的評語肯定是,“做的很出色,忠實的僕人。”現在他如願被安葬在 “里根總統圖書館”所座落的山頂,每天居高臨下,俯視整個太平洋,看自由價值的日出。

羅訥德.里根的一生,並沒有驚天動地的傳奇,但卻是一個美麗而偉大的人生。想到里根,就想到智慧,想到勇氣,想到樂觀和幽默,想到俠骨柔情。想到里根,就想到開心,想到笑聲,想到信念,想到昂揚向上的精神。所有這一切都是正向的,令人振奮的,令人更清楚地明白美國價值,更堅定地相信美國精神,因爲它是人類的精神,它是世界的方向,它是“山頂那閃亮的城市”。

羅尼,所有熱愛自由的人們懷念你!

2004年6月11日寫於里根國葬日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居紐約

──轉自《觀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曹長青:上帝在美國
曹長青:馬克思幽靈不滅
曹長青:誰是中國的「瘋子」?
曹長青:別拿中國的「五四」打台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