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綠茶‧尋古風

白宜芳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6月23日訊】西湖龍井茶,北宋時期已列為貢茶。近十五年來,中國歷史名茶的風韻深深吸引了台北的茶人,茶打開了炎黃子孫回歸傳統、觸及內在的願望……

大多數台灣人喜歡綠茶具美容、抗癌的保健功效,但平常仍比較習慣喝半醱酵的烏龍茶。近五十年來,台灣北部的三峽茶區已生產半世紀的龍井茶內外銷,這幾年更積極主辦碧螺春比賽評選會,大力推廣台灣生產的龍井、碧螺春,品飲綠茶的風氣漸漸成形。

而十五年來,中國獅峰龍井茶、餘杭徑山茶這些歷史名茶的風韻,深深吸引了台北的茶人與行家,為台灣茶文化與文化人注入了思古幽情。

獅峰龍井除了香氣特殊、風格靈活之外,名茶背後的歷史風華,深植在炎黃子孫的共同記憶中,藉著茶打開了內心世界,回歸傳統其實是想觸及內在,從物質到精神,歷史名茶觸發了現代人心靈根柢的渴望。

極品龍井 綠色皇后

馳名中外、享譽千年的西湖龍井茶,自北宋時期已列為貢茶,如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下天竺香林洞產的「香林茶」、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

宋代文豪蘇東坡當時稱頌龍井茶:「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龍井茶原產地浙江杭州,為南宋國都、歷史古城,文物繁華、人才薈萃,西湖風景綺麗,三面環山、峰巒疊翠,每當冬去春來產茶季節,龍井產茶山區如:獅峰、天竺、虎跑、梅家塢、滿覺壟等,經常籠罩在「不雨山長澗,無雲水自陰」的生態環境裏,形成了茶樹生長在植被、空氣、水分、土壤的四大自然要素的優化組合之中。

向以「形美、色翠、香郁、甘味」四絕著稱的龍井茶、千百年來文墨吟詠,王相珍寵,歷史風華至今不衰,獲獎連連,故被喻為世界名茶王國中的「綠色皇后」。

野生茶樹 找回乾隆御茶時節

清朝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據說每次到江南都會到龍井獅峰山觀察,特地跑去產地品賞龍井茶,當時寫下了四篇茶詩。

一七八四年三月初春,乾隆素服來到杭州獅峰山下,在胡公廟品賞龍井茶,頓絕甘香若蘭,讚美好茶!好茶!於是追問老和尚好茶長在什麼地方?老和尚帶乾隆皇帝到寺院門前的茶園觀看,這小塊茶園總共有十八顆茶樹,乾隆便賦詩留戀,從此十八顆茶樹被封為御茶園,相傳保留至今。獅峰龍井從此年年進貢皇室,龍井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

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所做的〈觀採茶作歌〉中寫道:「火前嫩,火後老,唯有騎火品最好。」句中的「火前」是指:茶葉採自寒食禁火之前,現在俗稱「明前」,相當於每年的四月四、五日以前,春天在清明以前採製的龍井太過細嫩,香味尚未周全,清明節過後再採製的茶,又嫌太老一些,茶湯不夠細膩秀雅。

乾隆當時很內行,已掌握了綠茶採製的節氣關鍵,認為清明節當天所採製的龍井茶最佳。但這些經驗似乎與現在龍井村所謂的「早採三天是個寶,遲採三天是個草」鼓勵越早採越好有很大的出入。為什麼二、三百前的龍井在清明節時採製,而二、三百年以後的龍井,最好採三月份的明前茶呢?

主要原因是現在的氣候太熱了,一百年前的天氣,杭州在清明以前恐怕還是零度上下,茶芽根本冒不出來,近二十年來氣溫升高很多,不早採製,恐怕很快就茁壯粗老。

古今論茶的對比下,茶的自然生態條件變差,品質不知不覺地在下滑,唯一可安慰人心,追尋古代名茶的遺韻,只有尋覓山邊荒野、自生的野生龍井茶種,採製野生的龍井,恢復老龍泓的質韻。

現在的野生獅峰茶,剛好就在清明節方能採製,應合了古今論茶的觀點。──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6種保健品最受歡迎
中國名茶:信陽毛尖 普洱茶 福州茉莉花茶
台灣茶藝在紅場表演
每天十到十五公克茶每天十到十五公克茶葉沏茶最具保健效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