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核襲擊 – 全球貿易面臨的危險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訊】
2002年10月發生了震驚國際船運業的“林堡”號事件,恐怖分子駕駛滿載爆炸物的
小船撞擊駛入也門一個港口的法國超級油輪“林堡”號,導致90,000桶原油泄入亞
丁灣。此前還發生過“基地”組織襲擊美軍“科爾”號巡洋艦的類似事件。

海峽時報6月13日發表威廉-鍾(William Choong)題為“海上核襲擊 – 一個令人膽
顫的現實”的文章,介紹前國際先驅論壇報亞洲編輯、現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邁克爾-理查森的《全球貿易的定時炸彈: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代的海上恐怖主義》
一書,並稱之為“對政府部門仍然拖延著手加強對付海上恐怖主義行為的嚴厲警告”。

邁克爾-理查森簡略地概述說“林堡”號事件正說明其新書的重點:海上恐怖襲擊對
全球貿易的沖擊。他以充滿生機和新聞雜志記者的風格提出一個急迫回答的問題:
當新加坡、香港或鹿特丹這樣的巨大港口城市遭到核襲擊時將會發生什麼?在其他
學者概述類似事態時,理查森則熟練的避開虛飾的學術議論,更具體的將海上恐怖
討論向三個更寬的主題發展。

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是最吸引讀者之處。作者給出具體數據指出,2002年全球集裝
箱流通量是2.37億,而全球20個最大的集裝箱流通港佔總流通量的百分之五十四。
而世界貿易的兩個致命弱點是恐怖主義分子襲擊這些港口以及麻六甲海峽和巴拿馬
運河那樣的阻塞點。作者描繪了一個全球性的畫面,構畫出恐怖主義分子怎樣能夠
避開現行的安全系統,最終引發世界末日的“炸彈”,就是說他們可能使用核武器
對付一個世界的主要港口。這個世界末日性的恐怖景象成為現實的障礙僅有兩個因
素,一個是,即使襲擊由“基地”那樣的組織去執行,仍需要有一個高度精心策劃
的實施計劃。另一個就是為了建造粗糙的核裝置,恐怖分子需要獲取武器級的鈾和
專門技術,並且需要避過海關檢查,然後確保在准確的時間引發。

全球材料丟失報告顯示,從黑社會組織那裡獲取武器級的鈾變得越來越容易。同時
一個更為容易且更不易被發現的方法則是用一個手提箱或載貨車運送粗糙的核裝置。
三年前,對於“基地”組織如何獲得一些冷戰時期手提箱式炸彈曾有過廣泛的報導。
在六月五日的安全會議上,盡管馬來西亞和美國間有些理解上的不一致,但他們表
示將聯合增強在繁忙海峽上的安全措施。

威廉-鍾指出,確實有些先見知明在很長時間以後得到証實後被人想起。例如,前美
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於1994年在《外交事務》發出警訊,指出金融危機正迫
近亞洲。當時他是唯一持此見解的人,他的見解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到証
實。理查森並非唯一警告海上恐怖的人。但當海上恐怖在靠近家園的某處發生時,
毫無疑問,人們將記起這個作者,他曾經如此詳細地描述過這個令人膽顫的事實。

威廉-鍾建議,當麻六甲海峽的海盜和恐怖主義問題變得越發實際的時候,政策制定
者和研究人員都應該閱讀一下理查森的書。他認為作者和東南亞研究所在此時出版
該書再恰當不過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華盛頓故居埋藏櫻桃 250年後仍保存完好
飛機乘客登機時 空服員有哪些事要做?
研究發現中子星內或存在奇特超緻密物質
哈佛專家:成功人士能脫穎而出 具備一大特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