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中國的石油危機與石油外交

林保華

標籤:

【大紀元8月5日訊】今年中國大缺電﹐比去年嚴重許多。大部分省市採取限電措施﹐連北京與上海這兩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櫥窗也為之失色﹐更影響外來投資者的信心。中國的火力發電大部分是用煤而不是石油﹐然而生產和運輸都存在問題﹐電廠煤的庫存已經低於正常水平。但是從長遠來看﹐石油的危機遠遠超過煤炭的緊張﹐因為石油的用途更加廣泛﹐未來同中國的經濟﹑國防﹑民生關係更加密切。

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石油消費國﹐今年的石油進口量將突破一億噸大關﹐約佔國內石油消耗量的三成五。由於中國經濟以國營企業為主﹐浪費與腐敗風氣瀰漫﹐加上中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傳統﹐所以資源的浪費很大。今年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表示,“中國的GDP數字裡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後代的機會獲得的” 。他舉例說﹐中國每創造一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中國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鐵礦石、 27%的鋼材、40%的水泥,創造出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因此﹐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石油的消費將十分驚人。14億人口要建成“小康”社會﹐全世界相當數量的石油將在中國消耗。

也由於中國的窮兵黷武﹐不但揚言“台海必有一戰”﹐還準備同美國打仗。而目前中國的戰略儲油才二十天左右﹐美國和日本則有一百五十天。中國還需要大量的進口。這一年來石油價格飛漲﹐每桶價格已經接近44美元﹐相信中國是重要推手之一。

再加上中國百分之六十的原油從中東進口﹐要經過漫長的海路﹐運輸安全是個大問題。因此中國為開闢新的油源﹐積極開展石油外交﹕

首先﹐中國把眼光放在俄國﹐這是當年的“老大哥”﹐又有豐富的石油儲備﹐而且俄國是鄰國﹐使用輸油管既方便又安全。所以江澤民將中國領土贈送給俄國﹐既要換回先進武器﹐也想取得石油。然而俄國對中國很有戒心﹐也有野心。結果俄國不但阻止中國收購俄國的石油公司﹐還否決安大線(安加爾斯克到大慶)油管的建造。現在中國只好把目標轉移到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其次﹐尋找新的產油國擴大進口量。例如今年一月下旬﹐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四國﹐除法國外﹐其他非洲三國的埃及﹑加彭﹑阿爾及利亞﹐都是石油輸出國﹐胡錦濤同他們簽署能源協議﹐可見北京的焦急心理。

第三﹐為了保證中東石油輸入中國的安全通道與節省運輸成本﹐中國對在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開鑿運河有強烈的興趣。因為一旦發生戰爭馬六甲海峽很容易被美國封鎖。而經過克拉地峽﹐路程也減少了一千多公里﹐所以日本﹑韓國也非常有興趣。但既然成了國際性事務﹐就涉及多方關係而不容易協商。又由於會影響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經濟利益﹐他們會有反彈。

第四﹐南海﹑東海﹑黃海據說都有豐富儲備的油田﹐為了勘探與開發這些油田﹐中國就同日本﹑南韓﹑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產生許多領土與領海糾紛﹐包括經濟海域的歸屬。最近同日本的關係更特別緊張﹐出現多次船艦對峙的局面﹐因為還涉及台海的軍事問題。

在處理上述外交問題上﹐開始中國為了團結他們對付“美帝國主義”而低聲下氣﹐現在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日益顯露不耐煩的大國霸權心態﹐這些國家就不那麼“反帝”而有同美國日益“勾結”的情況﹐甚至希望美國駐兵亞洲。這些都給中國的外交帶來新的問題。這些外交工作同經濟利益密切相關﹐是對胡錦濤﹑溫家寶的新挑戰。但也因為受到軍委主席江澤民的制肘﹐“和平崛起”的形象很少人相信而增加外交工作的難度。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林保華﹕港人民主示威 北京統戰破功
蔣彥永案﹕綁架﹑洗腦﹑逼供……軍法審訊﹖
林保華:中俄關係出現裂痕
【專欄】林保華:懷念楊小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