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华:中国的石油危机与石油外交

林保华

标签:

【大纪元8月5日讯】今年中国大缺电﹐比去年严重许多。大部分省市采取限电措施﹐连北京与上海这两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橱窗也为之失色﹐更影响外来投资者的信心。中国的火力发电大部分是用煤而不是石油﹐然而生产和运输都存在问题﹐电厂煤的库存已经低于正常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石油的危机远远超过煤炭的紧张﹐因为石油的用途更加广泛﹐未来同中国的经济﹑国防﹑民生关系更加密切。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石油消费国﹐今年的石油进口量将突破一亿吨大关﹐约占国内石油消耗量的三成五。由于中国经济以国营企业为主﹐浪费与腐败风气弥漫﹐加上中共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传统﹐所以资源的浪费很大。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表示,“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 。他举例说﹐中国每创造一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中国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 27%的钢材、40%的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的消费将十分惊人。14亿人口要建成“小康”社会﹐全世界相当数量的石油将在中国消耗。

也由于中国的穷兵黩武﹐不但扬言“台海必有一战”﹐还准备同美国打仗。而目前中国的战略储油才二十天左右﹐美国和日本则有一百五十天。中国还需要大量的进口。这一年来石油价格飞涨﹐每桶价格已经接近44美元﹐相信中国是重要推手之一。

再加上中国百分之六十的原油从中东进口﹐要经过漫长的海路﹐运输安全是个大问题。因此中国为开辟新的油源﹐积极开展石油外交﹕

首先﹐中国把眼光放在俄国﹐这是当年的“老大哥”﹐又有丰富的石油储备﹐而且俄国是邻国﹐使用输油管既方便又安全。所以江泽民将中国领土赠送给俄国﹐既要换回先进武器﹐也想取得石油。然而俄国对中国很有戒心﹐也有野心。结果俄国不但阻止中国收购俄国的石油公司﹐还否决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到大庆)油管的建造。现在中国只好把目标转移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其次﹐寻找新的产油国扩大进口量。例如今年一月下旬﹐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四国﹐除法国外﹐其他非洲三国的埃及﹑加彭﹑阿尔及利亚﹐都是石油输出国﹐胡锦涛同他们签署能源协议﹐可见北京的焦急心理。

第三﹐为了保证中东石油输入中国的安全通道与节省运输成本﹐中国对在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开凿运河有强烈的兴趣。因为一旦发生战争马六甲海峡很容易被美国封锁。而经过克拉地峡﹐路程也减少了一千多公里﹐所以日本﹑韩国也非常有兴趣。但既然成了国际性事务﹐就涉及多方关系而不容易协商。又由于会影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利益﹐他们会有反弹。

第四﹐南海﹑东海﹑黄海据说都有丰富储备的油田﹐为了勘探与开发这些油田﹐中国就同日本﹑南韩﹑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产生许多领土与领海纠纷﹐包括经济海域的归属。最近同日本的关系更特别紧张﹐出现多次船舰对峙的局面﹐因为还涉及台海的军事问题。

在处理上述外交问题上﹐开始中国为了团结他们对付“美帝国主义”而低声下气﹐现在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显露不耐烦的大国霸权心态﹐这些国家就不那么“反帝”而有同美国日益“勾结”的情况﹐甚至希望美国驻兵亚洲。这些都给中国的外交带来新的问题。这些外交工作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是对胡锦涛﹑温家宝的新挑战。但也因为受到军委主席江泽民的制肘﹐“和平崛起”的形象很少人相信而增加外交工作的难度。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林保华﹕港人民主示威 北京统战破功
蒋彦永案﹕绑架﹑洗脑﹑逼供……军法审讯﹖
林保华:中俄关系出现裂痕
【专栏】林保华:怀念杨小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