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選舉專題(四) ﹕比例代表制下的配票策略

人氣 2

【大紀元9月11日訊】(自由亞洲電台李建軍報導)今年香港立法會換屆選舉,是第三次屆採用比例代表制的選舉。而今年選舉的一大特色,就是兩大陣營都將“配票”策略掛在嘴邊。

所謂配票,就是為了令自己所屬的候選名單能以最少的選票,贏取最多的議席而作出的策略性投票行為。這種策略性投票行為,一般出現在實施比例代表制的地區。

自香港回歸以來,立法會直選實施最大餘額法的比例代表制方式,用作分配各黨派所得的議席。選舉官員點票時,先會點出有效選票的總數,然後,政府便會將總數除以選區議席數目,得出一個當選票數的基數。

在得出當選票數基數後,選舉官員才會開始點算由各黨派提交的候選名單的得票。得票超過基數的名單,會先得到議席。而其餘得票低於基數的名單,以及扣除基數後還有餘票的名單,則以贏得較多選票的,取得餘下議席,如此類推,直至議席全部被分配完畢。而在這種選舉方式之下,選民無論如何,都只能選擇一張名單投下自己的一票。

在議席數目少的小選區,配票的作用並不大,選情亦相對穩定。根據思匯政策研究所,以及香港大學民意計劃合作的民意調查,只有四席的九龍西,四位現任議員,包括受到醜聞困擾的涂謹申,幾乎篤定當選。

相反,在議席數目多的大選區,分拆名單以及配票便相對較為重要。在第一屆立法會選舉中,同屬民主派的職工盟的李卓人,與街工的梁耀忠在選舉名單組合上談不攏,雙方各自作戰,反而令兩人雙雙贏得新界西議席。這次意外對民主派啟發很大,之後民主派在新界西都分拆多張名單參選。

而在第二屆立法會選舉,民主黨當時在新界西三名議員,包括李永達、何俊仁以及陳偉業分拆成三張名單,各自在不同區域參選,希望取得更多議席,這是民主派第一次試行配票,但由於三人無法遵守分區拉票的協議,令李永達最後輸掉新界西議席。

由民主黨上屆的失敗經驗,令泛民主派內各陣營雖然明白配票的重要性,但他們為了保住本身既有的議席,很多時候無法達成配票共識。只有四十五條關注組的余若薇、公民起動的何秀蘭,以及民主黨的楊森和李柱銘,為了防止排在民主黨名單第二位的李柱銘落選,作出一加一等於四的協議,呼籲泛民主派的選民,拉多一位支持民主派的親友去支持另一名單。

不過,亦有調查質疑配票的作用。根據香港大學與思匯政策研究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余若薇的支持者中,堅定的支持者高達七成三,而民主黨的支持者,堅定的支持者亦達八成四。負責調查的鍾庭耀表示,堅定的支持者比率越高,配票的難度亦越高。相反,九龍東的陳鑑林名單以及陳婉嫻名單,堅定支持者只有五成,他們可以透過配票,達致爭取最多議席的目標。

另一方面,香港多數選民還不明白配票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根據香港小童群益會進行的民意調查,八成的年青選民不明白配票的意思。而年青選民,是七一遊行後,民主派的主要票倉,對配票起著關鍵的作用。根據思匯政策研究所,以及香港大學民意計劃進行的調查,有超過一半的選民,不打算服從由政黨下達的配票指令。換言之,就算民主派人士對配票達成協議,配票也不一定起作用。

雖然配票實際效果存疑,但有不少泛民主派支持者,在網上討論區中,發起自行配票運動,商量如何配票。不過,在整個討論過程中,由於缺乏政治學者參與,很多時候,選民在談論如何配票時,也不知應該採取那一種策略,才能保證所支持的陣營能夠得到利益。

我們邀請香港研究選舉政治的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分析一下在香港實行配票的經驗,以及其中遇到的困難。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曾經擔任商台節目《風波裡的茶杯》暫代主持,但他的專長除了議論時政外,他亦是香港少數研究選舉政治的政治學者。

在接受本台粵語組記者專訪時蔡子強認為,以往的立法會選舉中,民主黨還會在新界進行地區性配票,但今年泛民主派進行協調後,配票比以往更難實行,因為跨黨派配票往往涉及個別黨派的存亡。各黨派為避免因配票錯誤,最後導致在選舉後湮滅,雖然很多黨派口頭上說要配票,事實上沒有進行大規模配票。在港島的配票,亦因個別黨派違反協議,最後名存實亡。

他說﹕本屆見不到,雖然很想協調,但當你的配票要橫跨政黨,就會太多利益牽涉在內,所以很多都是口頭上要配票,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情況出現。對單一政黨而言,兩個議席集中在同一名單,還是分佈在不同名單,實際上分別不大。但同陣營裡,因為配票配得不好,議席集中某一名單,而另一張名單拿不到議席。那個政黨下一屆都可能會被淘沩,所以在不同利益下,觀乎選舉結果亦比較難實行,所以大部分區都沒有配票。除了港島區。但港島區最後配票的結果,強差人意。有些黨違反承諾,改變原有配票的方法。實際上,今屆好多人都呼籲進行策略性投票,包括人人話自己,叫選民將選票集中在自己身上,或講成自己是最後一席的希望,但看不到有人配票。

一向被視為配票能力較高的親北京陣營,蔡子強認為,基於親北京陣營不同黨派利益上的分歧,加上親北京陣營只有在九龍東才分拆名單參選,他不認為親北京陣營亦有配票的行為。他說﹕這次親中派都不見得有進行配票,一方面親中派很少地區要分拆名單進行配票,另一方面,即使在九龍東,亦都因各自的利益,可能考慮到工聯會和民建聯的利益很不同,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們真的去配票。所以我覺得,大家都沒有很大的動力去做,雖然很多人估計親中派的的配票能力比較高,因為組織力比較好,但暫時未見到陳婉嫻能取得第二席,而亦沒有跡象顯示,她會將票配給陳鑑林,沒有證據支持親中派有意進行配票。

他認為,香港現時並沒有政黨能像台灣、日本般,進行大規模配票。現時只有個別市民私底下對家中所擁有的選票作出分配,這只是一種策略性投票行為,而不是大規模的配票,與台日等地的配票宣傳相距甚遠,傳媒不用過份渲染這種個別的策略性投票行為。蔡子強說﹕你說家中分三票給李柱銘,一票給余若薇,這只是你將家中的選票分配,而不是有意義的大規模配票行動,所以我覺得不能與其他國家相提並論。在台灣,新黨可以在報章刊登廣告,在一至三月出生的人甲名單、四至六月出生的人乙名單,七至九月份丙,十至十二月份就丁,這與這種大規模配票相距甚遠。

雖然香港有很多政黨談得很多配票問題,但由於配票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以及各種技術上的難點,不論親北京陣營還是民主派,要在往後的選舉盡用手上的支持,贏取最多的議席,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做到。(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競選動態
分析指:奧運金牌選手訪港系北京政治舉措之一
香港立法會選舉 北京高度重視 小動作不斷
醜聞迅速消化 難以衝擊選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