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仔戲韻味迷人

曲調賞析與發展史講座傾倒聽眾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記者安妮紐約報道】9月18日下午兩點至四點﹐位于紐約法拉盛地區的台灣會館舉行了「認識台灣歌仔戲曲調賞析與發展史講座」﹐主講人王佩胞d小姐出身歌仔戲寫作者之家﹐身手不凡﹐聲情並茂的現場示範﹐令聽眾在獲得知識之外﹐更有心曠神怡美的享受。

一﹑歌仔戲的起源和發展

歌仔戲最早源于20世紀初(1900年)的南洋地區。後來由民間簡單的二人對唱逐漸演變為多角色的演出﹐吸收了京劇的身段和化妝造型﹐唱腔唱法也日趨豐富﹐成為台灣富有地方特色的戲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歌仔戲的興旺發展期﹐湧現出一批著名藝人﹐在台灣地區很有影響力。

歌仔戲的演出形式也隨著其興旺期分為「內台」和「外台」。內台指在劇院的演出﹐外台指在廟會或集會上的演出﹐各地農村也會請戲團演戲。

歌仔戲最初形成時﹐所有角色均由清一色男性扮演﹐隨着社會變遷﹐演員轉為全由女性擔綱。戲團有團長﹐負責外聯。戲務方面有類似導演的角色給演員說戲﹐並規定演員演出的戲份。

二﹑歌仔戲的基本曲調與結構

歌仔戲基本曲調分為﹕七字調﹑江湖調﹑都馬調﹑雜念調﹑哭調等﹐最近還發展了新調。新調與傳統的五調在唱法﹑唱腔上有很大區別。

七字調包括七字反﹐以七字為基礎演唱﹔江湖調的範例唱句有長有短﹐不太規則對仗﹐都馬調的結構式前四字﹑后五字﹐中間夾雜輔助字說明﹐也可念白等。其歌唱內容多為描述男女之情或官宦恩怨﹑女性的悲慘命運等題材。唱腔多變﹐可根據演員當時的情緒﹑對劇情的理解以及觀眾的呼應起伏﹐使演唱者有很大的發揮創作空間。

三﹑演唱內容的文化內涵

歌仔戲曲目有描述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紅樓薄命女的幽怨﹑官宦仕途及人們對神仙生活的憧憬﹑敬仰神明等內容。以今天現代人的眼光衡量﹐似乎有落伍陳舊之嫌。但在演唱中﹐伴隨著音樂的悠揚起伏﹐唱腔時如清婉小溪﹐時如行云流水﹐讓人聯想身處田野男耕女織的悠然﹐忘卻清b實的煩惱﹐神往古人「悠悠南山下」的恬靜自然生活。

在歌仔戲的唱詞中﹐蘊教人恪守做人規範之深意﹐在娛樂中陶冶民眾的道德情操。例如都馬調示範詞中唱道﹕「有情世界互人感覺有溫暖﹐人情光輝實在值得人思戀﹐人情虧欠時常挂念心肝亂﹐飲水思泉定要報恩情。」告訴人們善待他人﹑知恩圖報的做人原則。

四﹑現場聽眾的互動

現場聽眾多為中老年者﹐似乎都是行家裏手﹐對所介紹的曲調﹐閒奏過門等細節甚為熟悉﹐隨哼隨唱﹐好一派悠然自得的默契。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介紹后﹐王佩迪小姐接受聽眾的提問。

一位中年男士對歌仔戲內容要創新跟時代的做法持不同意見。他表示自己深為「白蛇傳」裏白娘子為救許仙心急如焚﹐跋山涉水斗惡取仙草的唱詞感動。他感嘆道:「這種對愛情的堅貞﹐對丈夫捨身相助的關愛在現代女性身上哪裏能尋覓到一點點影子?」

全場聽眾在大笑之餘都品味著絲絲的苦澀﹐現代人的生活危機源于何處?是否與我們每個人不斷下滑的道德水準有關?生活中﹐能為別人考慮付出者漸如鳳毛麟角﹐難怪這位男士發出如此感嘆!

另一位年輕的男士熱切地希望能在紐約當地欣賞到一出歌仔戲演出。王小姐表示限於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因素﹐這一願望暫時難以滿足。但歡迎大家有機會到台灣去欣賞歌仔戲。

五﹑歌仔戲的生存與發展

王小姐介紹了歌仔戲現實發展的最大挑戰是缺乏新劇本寫作。尤其是優秀新劇構思。在台灣﹐歌仔戲擁有廣泛聽眾﹐但後顧之憂是如何讓年輕一代了解並認同。

「在台灣﹐為吸引更多的年輕聽眾﹐在演出中間會加演流行歌曲。」對這種方式﹐許多人持質疑態度。

為在海外推廣歌仔戲﹐王小姐不辭勞苦﹐在2002年秋季在全美各校園展開巡迴演講﹐讓海外華人有機會了解欣賞這一在台灣本土深深植根的傳統戲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全美醫保欺詐大掃蕩 紐約兩華人在193名被告中
莊文怡社區會 西人居民抱怨86街髒亂差
紐約市府擬恢復圖書館預算 週日可望重新開放
布碌崙火災四人受傷 鋰電池又是罪魁禍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