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專家籲清醒面對外商投資中國前景

標籤:

【大紀元9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周仁德國報導/著名跨國企業咨詢公司哈密爾頓(BOOZ ALLEN HAMILTON)集團德國分公司上周三在法蘭克福公佈最新分析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市場並非象西方投資者想象的那樣商機無限。

百分之九十的被調查企業期望在中國的投資有穩定收益並不斷增長。然而實際數據表明對投資收益失望者佔調查對象四成﹐三分之一的投資者因無錢可賺打算在5-10年內撤離中國市場。

調查報告把投資者在中國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對當地市場和文化缺乏了解﹐低估中國廠家的競爭力﹐以及組織管理死板。

擁有90年企業咨詢歷史並在中國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哈密爾頓公司提供的分析﹐再一次提醒躍躍欲試的德國投資者清醒謹慎面對現實。在此之前德國媒體也已陸續拋出質疑中國投資實效的文章﹐大陸持續上漲的原材料價格和債臺高筑的銀行系統向外界發出明顯信號﹐中國經濟被描繪成“危險的夢境”和“泥足巨人”。

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並不盡人意。德國寶馬汽車2003年在中國銷售額增長百分之一百三十﹐總數一萬五千多輛﹐不及在本國巴伐利亞一個州的銷量。外國銀行和保險商在向中國付出了十五億美元的投資後﹐發現也只佔領了市場的百分之一點五。德國保險大頭格靈集團(GERLING)無奈只好打道回府。

許多大公司看好中國的另一原因是為了實現目前國際流行的生產外移(OUTSOURCING)﹐把廠家從發達國家轉到勞力和開支相對較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以壓低開支﹐增加利潤。

西門子公司目前正在將其位於德國南部布魯克薩爾的網絡調制解調器(DSL-MODEM)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這意味着近200名員工將失去飯碗﹐甚至該基地今後也可能被關閉﹐引起工會和當地市政府的強烈不滿。

生產外移在發達國家本身引起失業增加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而它是否真正會給該國帶來效益也是經濟學界爭議的話題。據紐約時報報道﹐經濟學界泰斗﹐現年89歲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薩謬爾森在九月底新一期權威經濟雜誌“經濟前景”上著文﹐說明生產外移並不能給發達國家經濟帶來真正收益﹐文章以投資中國和印度為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訪】柏林牆——東德弱小的標誌
慕尼黑啤酒節開幕 將吸引6百萬人
德國統一14年 東德生活水準仍落後
組圖:德國慕尼黑啤酒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