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除夕盛宴 各家名堂迎新招祥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10日訊】自由時報駐歐特派記者胡蕙寧
西方除舊佈新 講究「發響發火」

敲鐘、鳴槍、放炮 愈響愈好

燃火、放燈、玩火箭筒 愈火愈讚

唱井祈福、打穀去禾 最是特別

除夕名堂各家都有,除了聚眾歡度外,幾項幾乎是所有文化都擁有的共同慶年特徵,就是震響驅邪、燃火迎新及因應各地區氣候與傳統的招祥舉動。歐洲也與台灣一般,在除夕之夜有著自己的諸多規矩,以除舊佈新,迎接新年度的來臨。

很有趣的是,德語系國家是用一個羅馬老教皇的名字「席爾維斯特(Silvester )」來稱除夕這天。

席爾維斯特事實上是個拉丁文中的男性名字,原意約是「森林居住者」,但是在長年的演化下,現在用德文說這個字,所有人都知道是稱除夕了,這也證明要說歐洲歷史,跨越種族的幾乎都不脫基督教史。

在歷史典故上要說起基督教的席爾維斯特,那就不能不提當時的羅馬大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us ),在這兩個人聯手之前,基督教還被排斥為邪教,信奉者被捕殺長達百年,教會與信眾一直在爭取宗教自由的瓶頸上掙扎。

康斯坦丁大帝於西元三一三年不但承認了基督教教會,甚至宣佈將基督教列為國教,在康斯坦丁大帝的全力支持下,席爾維斯特在三一四年1月底馬上從羅馬主教晉升為羅馬教皇,從此大展身手重整組織,四處建立教堂將基督教遍傳鄉間,一舉奠定該教在西方社會的民間勢力。

在西元三三五年的12月31日這天,席爾維斯特逝世於羅馬,之後被受福成這天的聖徒,從此在基督教世界中,他的名字就與除夕結緣到今日。

遊行紀念除夕守護神

基督教會從三五四年起,就在這年終的最後一天紀念這位聖徒,而歐洲世界也從第五世紀開始,陸續用各種方式慶祝追念這位基督教先驅,在鄉間更有席爾維斯特遊行來除舊迎新。即使基督新教改革後,依然沒有動搖席爾維斯特的歷史地位,意大利到現在都還有「席爾維斯特之旅」,讓人瞻仰這位前教皇的人塌跡。

既然連除夕的守護神都有了,那除夕的規矩就要上場了。從古日爾曼人開始,不管除夕是哪一天過,那天夜晚絕不能安靜過,巨響還要加燃火,否則古人老放在心裡的惡神怎麼嚇得走?中世紀歐洲人比較文明之後,惡神還是一樣在人們心中,只是年終改成用擊鼓、教堂鐘聲與各種發響樂器來驅魔。十四到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黑色粉末的火藥開始流行,人們於是會用鳴槍、放炮來除舊,法國名君主路易十四還因為巨型煙火事件而名噪一時。

鳴槍在歐洲有些農村特別重視,那是在除夕凌晨破曉前,由屋主人舉槍對農場或花園放槍,以此祝福新年裡農場豐收或果樹豐碩。

阿爾卑斯山地區民眾會用擊鞭發響來除舊迎新,據說是沿襲了古日爾曼人發響除魔的習俗。德國威斯特法任(Westfalen )地區,過去還曾經流行過除夕或新年「鑄鐵」,讓鑄鐵匠在年關用力打燒紅的鐵塊,發出有韻律的聲響,用此代表打掉了舊年,迎接新年歲。

發射小型火箭筒慶祝

發展到現代,驅逐惡魔已經不太重要,但是除夕玩樂卻是人們念念不忘的大事,不吵不火尤其不行。煙火、鳴炮等已經難以滿足玩家胃口,即使教會呼籲,該把這些錢省下來做點好事情,很多歐洲人在除夕夜晚還是願意花大錢來放鞭炮,甚至還出現了發射小型火箭筒,讓放火與聲響一舉結合來除舊佈新。

德國政府規定一級小煙火像是仙女棒,整年中不需許可,但要十二歲以上才可以玩耍。二級煙火或火箭筒含十公克氯塊酸或同量黑火藥等,唯有在除夕夜可以不經官方特許,從晚上六點放到凌晨一點,喔,當然要年滿十八歲以上,可別忘記。

在除夕夜因火受傷的人數上升後,逼得德國政府頒布了煙火施放守則,不但將煙火的火藥等級分類,依年齡等級來販賣,還警告民眾必須遵守「煙火施放須知」。

德國立法者還要求燃炮者必須「為其他人民設想」,教堂、托幼所、老人院、醫院等附近都禁放煙火鞭炮,火箭筒發射還不可以高過高空一百公尺喲!

通常大放煙火之處都在古堡或名勝古蹟處,像是巴黎凱旋門與香榭大道、柏林布蘭登堡門與海德堡山頂城堡,每年都有龐大群眾「前往放炮」,上百萬規模時有所聞。

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歐洲地區都用煙火鞭炮來「發響度除夕」。

在瑞士阿爾高(Aargau )地區就只用火光來慶祝,沒有鞭炮的嘈雜。哈爾威(Hallwil )地區更唯有用除夕火花與打穀儀式來除舊,要年輕人拿著打禾棒,在火焰灑下的火花中打穀去禾,用此來送舊迎新。

此外,有些省份是用燈火照明來過除夕,像是瑞士拿肯村(Nankendorf )就在山區、懸崖、河畔、草原等到處放火把、照明燈或燈籠等來度除夕,這項傳統據說可以回溯約一百年的歷史,每年都吸引龐大的觀燈人潮。

玩火表演也在歐洲逐漸盛行中,每年都有各地的玩火表演在除夕夜來此共襄盛舉。當然,保持非常信仰的家庭也不是沒有,依然堅持用長禱來過年終,尤其在四面用火光照明環繞的除夕夜,禱告來年的平安順行據說最具誠意。

敲鍋打鼓拜訪鄰居

除夕聲響演變成音樂與歌唱,在歐洲部分地區可以見到這類習俗,像有些地方會有孩子在年關敲鍋打鼓地拜訪鄰居,例如德國中部巴帝區,這些敲門歌還押韻帶猜謎,開門者要仔細聽。

瑞士萊斐特(Rheinfelden )地區也有除夕夜「唱井祈福」的活動,這裡人們在當晚九點聚集,一起到市中井邊唱歌求福。當地人說這個習俗可以歸溯到一五四一年,當年因為瘟疫死了非常多人,人們懷疑是井中水受污染而讓人生病。於是十二位兄弟在除夕開始了這項求福祈禱,用來希望這個城市來年健康平安,從此流傳下來。

瑞士溫特湖(Winterhur )地區也是用音樂來過年,除夕晚十一點四十五分,當地教堂就開始大播管風琴音樂,凌晨時分開始敲鐘,歡迎新年來到。

這項傳統在當地據說從十六世紀就開始了,來自鐘樓守衛者換人時必須敲鐘的習俗。另外,歐洲到西元一千年底,發展出來的新年化裝舞會也很受民眾歡迎,巴黎甚至到十五世紀都還保持著這項新年傳統,還有牧師裝扮成主教出來共襄盛舉;當然之後就要小心,通常是開除教籍的命運會馬上降臨。

現代人雖然電話、簡訊、電子郵件利用頻繁,但還是有很多歐洲人選擇在年節用賀卡遙祝遠方的親友。據說第一張明信圖片卡應該是十九世紀的七○年代誕生,創始人是霍斯里(M. J.C. Horsely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賀卡祝福是當時非常流行的熱門玩意。到現在慶除夕,歐洲還是會上市許多除夕賀卡,上面印有像是苜蓿幸運草、除煙囪人、席爾維斯特香檳或果酒、一個老頭代表過去的一年、或是幸運豬等等圖案,這些流傳悠久的圖形在歐洲都帶有慶除夕迎新年的意義。

希臘用新生兒迎新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用初生嬰兒來迎新,應該是西元前六百年始於希臘的一項傳統,他們在祭祖時除了食物大宴外,會擺上一個新生兒在旁邊,用來表示一年復始,萬象更新。

早期的埃及人也喜歡用新生嬰兒來代表再生,早期基督教會歡度新年卻拒絕與新生兒連上關係,認為這是異教舉動。直到將嬰兒與耶誕夜誕生的耶穌寶寶扯上關係後,教會終於接受了在新年時用新生兒來表示「新的象徵」,日爾曼人在十四世紀開始接受這個傳統,之後由德國後裔帶往美國新大陸。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除夕夜觀「土星衝」奇景
假日自由遐想(二):一起來做大掃除
組圖:悉尼除夕焰火 辭舊迎新
海嘯天災亞洲取消慶新年改悼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