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批評一針見血

標籤:

【大紀元1月13日訊】

連接收聽

(希望之聲記者邢思明﹐林水云報道)十多天來,被印度洋海嘯襲擊的東南亞地區數十万民眾的生命損失和數百万幸存者的悲慘境遇牽動著世界各國人民的心。世界媒體對各國的救援努力進行了廣泛報道的同時,也進行了點評,其中也包括中國的救援行動。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正當其它亞洲國家不斷增加對受災地區援助的時候,中國在援助行動中卻捉襟見肘。中國不但捐款數額小、救援反應幔,而且設備陳舊,向災區派出的醫療小組僅有數十人。而美國已經派出1万3千名援助軍人。

《亞洲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指出,中國向來標榜自己是亞洲各國的好鄰居、好伙伴,這一次南亞地區發生了這么大一場災難,中國最初只宣布捐助了260万美元,數目和科威特差不多,只有台灣的一半,“甚至比香港商人李嘉誠一個人承諾捐出的金額還少”。

德國世界報寫道:“北京對美國這樣的無私表示怀疑,以不快的心情注視著強大的美國海軍和受到歡迎的美國直升机在中國最重要的勢力范圍內進行救援工作。日本成為四大救援協調國之一同樣也使北京高興不起來,更不用說東京立即提供的援助比美國援助多出一億五千万美元。”

美國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网站的專欄作家莫蘭發表了名為《中國海嘯測驗不及格》的文章。他說,除了駐日本的美國第七艦隊,中國擁有該地區最大的海陸兩栖軍隊,完全有能力向受災地區輸送大批救援物資。而中國國防部在印度洋海嘯后,唯一重要的聲明就是中國將和俄羅斯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紐約時報記者亞德利發表文章說,雖然中國在亞洲的影響不斷增長,但是中國對這次海嘯的反應欠佳,還不足以成為超級大國。他指出,中國除了在捐款數額上無法与美國和日本比擬,在援助人員、設備上也無法跟他們抗衡。文章說,載有1500多名海軍陸戰隊的美國艦隊將抵達斯里蘭卡,而中國派往災區的僅是35人的醫療小分隊。

与此同時,人民日報對中國的救援行動大書特書,諸如“中國感動海嘯災區”,“對外援助,中國有心也有力”,“班達亞齊已成人間煉獄,中國救助產生巨大反響”,“中國偉大!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印尼贏得災民贊許”等等。

對此,自由亞洲電台發表評論文章說,“災區的難民們在為瞬間失去的親人而哭泣,在為眼前的一片廢墟而絕望,在飢餓和疾病中掙扎。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們的心都在為難民們的苦難而淌血。但是,中國的媒體除了轉載一些西方媒體關于災情的報道外,派出記者的報道重點則完全放在對自己救援工作的吹噓上。

反觀西方主要國家,雖然他們的捐獻的錢物比中國多,派出的救災隊伍也比中國更大、更快和更起作用。有的國家的捐款相當于中國捐款的十倍,有的國家派出的救援人員是中國派出人員的數百倍,有的國家還派出了包括航空母艦和數十架飛机在內最現代化的裝備投入這場救災的戰斗。但是他們的媒體對這些都只是在報道新聞時就事論事地一筆帶過。更多的是著墨于描述災區人民的苦難,表達對救災隊伍無法及時抵達現場的焦急,批評自己的政府對于災情判斷不當和指揮不利,或者是討論如何幫助受災的國家進行災后重建。”

文章接著提出問題,“究竟是什么心態使得中國的媒體顯得如此不同呢?”接著作出了回答:

“首先,它表明中國媒體控制者在本質上是多么地沒有人性。在他們的眼里,与他們的虛榮比較起來,數以十万計人民的生命,數以百万計災民們的痛苦都算不得什么。同時,它也表明中國媒體控制者極端的不自信。任何神志健全的人都知道,當一個人不自信的時候,它便會反反复复地吹噓自己。沒有這种不斷的自我吹噓,且不要說別人不會相信他們,甚至他們自己都不會相信自己。”

這篇文章最后說,“當然,中國媒體中也有不少有良心、有道德的從業人員。問題是,他們只是被壓制的少數,無法代表中國當今媒體的主流。”

近一段時間來,中國政府緊縮言路,拘捕异見人士的一系列舉措,令對所謂“胡溫新政”曾抱有希望的民主人士大為失望。据德國之聲報道,新年伊始,法蘭克福評論報發表評論說,中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制造了富豪和中產階層,而思想、言論和結社自由卻仍然付之闕如。評論寫道:

“党在其它所有領域給予這些新興階層活動的自由,這樣就成功地擋住了它們的政治要求。為了維持政治秩序,必要時党可以采用一切可供使用的權力手段。1989年本來已經瓦解的人民運動遭到軍隊鎮壓,這樣的教訓記憶猶新,不過它已走入歷史。去年夏天,江澤民實施了最后一項改革:向听党的話的資本家打開了党的大門。這樣,通過權力誘惑和財產瓜分,完成了爭取新型中產階層的過程。

中國的一些人和國外許多人期待江澤民的接班人、也就是党所說的第四代領導人,把經濟開放延伸到政治領域,但這樣的期望只是幻覺而已。現任領導人胡錦濤不允許對党的權力產生任何怀疑,自由思想家受到警告和訊問,敢于對抗的刊物遭到取締。

仍然稱為共產党的党听不見處于劣勢地位的人們發出的抱怨和抗議,最多只是遺憾地确認,農村的貧困加劇了,而這也許又是气候造成的。兩年前十六大提出的“小康 ”二字現在几乎听不到了,這個詞的平均主義味道太重。權力精英們不喜歡這個詞,因為他們要保持自己的權力精英地位,不想与別人平分任何東西,也因為他們既依靠結构性的腐敗、也依靠自革命以來壟斷了的國家机器而生活。”

南德意志報新年前的一篇文章認為,“以人為本”體現了胡溫的新風格,但這一口號的背后,胡溫新政的核心仍然是舊政策。文章寫道:

“期望新領導人隨著經濟飛躍最終將實施政治改革的人失望了。現在中國的周邊都是民主國家,但胡溫在北京再次嘗試使用舊的方法。共產党認識到,反腐敗是一場關系到党的存亡的斗爭。那么該做什么呢?實行報紙監督?司法獨立?胡錦濤決定采用傳統的方法,呼吁全國干部不要受物質誘惑。

胡溫看到,許多問題威脅著中國的未來,他們也著手應對這些問題,如腐敗、礦山和玩具厂中對工人的早期資本主義式剝削以及許多中國人深惡痛絕的貧富差距。但他們至今采取的糾正措施只是外表的修飾,真正的改革不是超越了他們的視野,就是力不能及。”(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西方媒體看中國 中國提息 世貿組織調查報告
西方媒體看中國 回漢衝突 大學生心理健康
西方媒體看中國 网絡監控 大規模群體抗爭
西方媒體看中國 宏觀調控 虎跳峽水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