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台灣產業未因投資大陸而空洞化

標籤:

【大紀元1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韓乃國倫敦十六日專電)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報導說,數年前許多人擔心台灣的企業移往大陸會讓台灣產業空洞化。台灣的經濟雖曾於二零零二年出現五十年來首次的負成長率,但是目前已重現生機,去年成長率達百分之五點九,今年則預估在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

由邁爾斯撰寫的報導說,如果追溯真正的投資來源,可能會發現台灣才是中國最大的投資者。台灣的資金使得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資訊科技硬體製造國,也是輸美資訊科技硬體產品的最大出口國,這些輸美產品有超過百分之六十是由台商所製造。

報導中指出,二零零零年初期,全球有四分之三的筆記型電腦是由台灣製造,但現在除了極少數高檔品外,生產線都已移到中國大陸。台商資訊科技公司在中國前二百名出口公司名單中名列前茅,二十八家上榜的台商清一色是高科技公司。

對中國的鉅額貿易順差使台灣擁有世界第三大外匯存底,去年十一月底時為二千三百九十億美元。台灣是中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僅次於日本;中國則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台商在中國雇用了大約一千萬勞工,兩岸已發展出緊密的經濟共生關係。

經濟學人的報導說,儘管台商在中國遭綁架、搶劫、謀殺的新聞屢見不鮮,加上雙方政治緊張,台灣當局限制台商赴大陸投資,而且兩岸尚未能通航,但是目前已有超過七萬台商進駐大陸。

對於勞力密集工業而言,中國可能已經失去其優勢,但對於新一波台商則不盡然,他們要的是高技術勞工,因此他們不僅瞄準國外市場,也注重中國快速成長的富裕消費群。這些台商的投資有助於中國貿易轉變為高附加價值的生產類型。

報導說,在官方層次上,兩岸對於三通仍爭論不休,儘管阻礙三通的因素已不多。一九八零年代以來兩岸已能直接通話,並透過香港通信,兩岸貨運也能透過第三地流通。台灣與香港和澳門以外的兩岸直航,目前是最大的困難。作者認為,限制直航實在大可不必,因為目前從台北搭飛機轉往上海需要花費六至七小時,若直飛則僅需九十分鐘。

這篇報導又說,台灣當局估算,兩岸海、空運通航能減少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的運送成本,比現有方式快一倍,航空旅客每年可節省三億九千萬美元,但通航有其象徵意義,雙方都想從談判中謀求己身最大的政治利益。 報導中說,對台灣而言,在同意直飛前,必須考慮到台灣應允許兩岸經濟融合到何種程度。台灣是否應開放部分科技產業至大陸投資?是否應進一步開放對中國貿易的尺度?是否應讓中國人民入台工作、投資與旅遊?從經濟觀點所作的爭論,認為應該如此,尤其是在資訊科技產業方面。

相關新聞
投資中國大陸風險增加  台商應提早避險
基金投資中國 金管會陸委會將協商鬆綁
金管會研議放寬台灣境外基金投資港澳限制
大陸媒體報導近一半外資撤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