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台湾产业未因投资大陆而空洞化

标签:

【大纪元1月1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韩乃国伦敦十六日专电)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报导说,数年前许多人担心台湾的企业移往大陆会让台湾产业空洞化。台湾的经济虽曾于二零零二年出现五十年来首次的负成长率,但是目前已重现生机,去年成长率达百分之五点九,今年则预估在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

由迈尔斯撰写的报导说,如果追溯真正的投资来源,可能会发现台湾才是中国最大的投资者。台湾的资金使得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讯科技硬体制造国,也是输美资讯科技硬体产品的最大出口国,这些输美产品有超过百分之六十是由台商所制造。

报导中指出,二零零零年初期,全球有四分之三的笔记型电脑是由台湾制造,但现在除了极少数高档品外,生产线都已移到中国大陆。台商资讯科技公司在中国前二百名出口公司名单中名列前茅,二十八家上榜的台商清一色是高科技公司。

对中国的钜额贸易顺差使台湾拥有世界第三大外汇存底,去年十一月底时为二千三百九十亿美元。台湾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仅次于日本;中国则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台商在中国雇用了大约一千万劳工,两岸已发展出紧密的经济共生关系。

经济学人的报导说,尽管台商在中国遭绑架、抢劫、谋杀的新闻屡见不鲜,加上双方政治紧张,台湾当局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而且两岸尚未能通航,但是目前已有超过七万台商进驻大陆。

对于劳力密集工业而言,中国可能已经失去其优势,但对于新一波台商则不尽然,他们要的是高技术劳工,因此他们不仅瞄准国外市场,也注重中国快速成长的富裕消费群。这些台商的投资有助于中国贸易转变为高附加价值的生产类型。

报导说,在官方层次上,两岸对于三通仍争论不休,尽管阻碍三通的因素已不多。一九八零年代以来两岸已能直接通话,并透过香港通信,两岸货运也能透过第三地流通。台湾与香港和澳门以外的两岸直航,目前是最大的困难。作者认为,限制直航实在大可不必,因为目前从台北搭飞机转往上海需要花费六至七小时,若直飞则仅需九十分钟。

这篇报导又说,台湾当局估算,两岸海、空运通航能减少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的运送成本,比现有方式快一倍,航空旅客每年可节省三亿九千万美元,但通航有其象征意义,双方都想从谈判中谋求己身最大的政治利益。 报导中说,对台湾而言,在同意直飞前,必须考虑到台湾应允许两岸经济融合到何种程度。台湾是否应开放部分科技产业至大陆投资?是否应进一步开放对中国贸易的尺度?是否应让中国人民入台工作、投资与旅游?从经济观点所作的争论,认为应该如此,尤其是在资讯科技产业方面。

相关新闻
投资中国大陆风险增加  台商应提早避险
基金投资中国 金管会陆委会将协商松绑
金管会研议放宽台湾境外基金投资港澳限制
大陆媒体报导近一半外资撤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