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上海-台北是劉裕生熟悉感慨的航路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二十八日電)明天是兩岸過年包機雙向對飛歷史性的第一天,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與台灣的台北、高雄都有飛機往返;遙想五十六年前,上海直飛台北是前華信航空總經理劉裕生熟悉的航路,卻因政治因素使兩岸航路中斷超過半世紀,他感慨讓兩岸直航的路走得好辛苦。

民國三十八年初,劉裕生執行最後一次從上海飛台灣的任務後,上海很快就淪陷,這條航路也中斷超過半世紀。

今年七十八歲的劉裕生是空軍官校畢業,十九歲加入空軍,二十歲就進入專機中隊,擔任載運當時中華民國在大陸各地區政府高級官員的飛行任務,他是半世紀前,國民黨政府撤退時,民國三十七年底,最後一位駕駛中華民國軍機離開北京機場的飛行員,也是最後一批從中國大陸飛來台灣的空軍飛官。

劉裕生回憶,上海到台北是他熟悉的航路之一,有時一星期飛二到三次,當時專機中隊的基地在南京,航路是南京起飛後,中停上海、福州兩地上下客,再飛台北,降落松山機場。

談到這條曾經熟悉的航路,劉裕生掩不住興奮,他說,當年是駕著C47,也就是民間所說的DC3運輸機,飛機是螺旋槳式,載客容量約二十人,飛行高度約五千到六千呎,和目前民航噴射客機能飛到三萬多呎無法相比,速度也不快,上海到台灣約二個多小時,因飛行高度不高,飛行中途可以清楚看到台灣海峽。快到台灣時,也看得到淡水河,第一次到台北的印象是,人少、商店少,松山機場附近到了晚上一片漆黑,但看到水果攤上台灣生產的香焦忍不住流口水,因為在大陸少有機會吃到香焦。

劉裕生當年很喜歡來台灣出任務,有一個原因是只要飛來台灣,就會被安排在草山空軍招待所過夜,空軍招待所是日式建築,連供應的餐點也是日式口味,讓他感覺好獨特。

劉裕生也談到執行飛台灣任務的趣事,那時導航及通訊設備都很差,連航路都是自己買地圖親手繪製,機師都靠目視起飛與降落,有一次從上海飛嘉義,晚上到了嘉義機場時,卻只見一片草地,竭盡所能也找不機場,只好先飛到台南機場,弄清楚嘉義機場的位置,再從台南飛過去。

政府開放到中國大陸探親後,劉裕生也曾到過上海,只不過須經由第三地進入中國大陸,使得回鄉的路曲折,劉裕生說,以現在的飛機速度,台北到上海只要一個多小時,但政治因素卻讓兩地相隔變遠,如今的包機雖然要飛經香港情報區,相較以往更省時間,事實上,兩岸民間往來實在沒什麼好限制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