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芝大演講「中國文學與政治」

文學就是見證-中國作家的人文之路

人氣 3

【大紀元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芝加哥報導/旅居英國的中國作家馬建,十月十日應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邀請,在芝加哥大學舉辦演講,主題為「中國文學與政治」。

馬建是中國獨立作家筆會理事,法國的文學月刊《閱讀》〔lire〕雜誌,在今年第五期隆重推選出代表本世紀的全球五十位作家,馬建作為唯一的中國作家入選。2002年9月19日,旅居英國的中國作家馬建,榮獲在英國頒發的托馬斯.寇克旅行圖書獎。獲獎作品是他的長篇小說英譯本《紅塵》。英國的旅行探險文學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托馬斯圖書獎也是英語界最高的旅行文學獎。馬建是第一位榮獲該獎的中國作家。獎金一萬英磅。

馬建的流浪體小說《紅塵》描述了作者在八十代初期,出於個人的良知,辭去官方的記者職務,在中國流浪的經歷。被評為是中國的克魯雅克的「在路上」。英國的每日郵電報介紹說:馬建描寫了一個充滿了矛盾的國家。這是一部最經典的中國文化歷史。他也讓人們驚訝旅行文學是可以寫得如此了不起。馬建的另一篇長篇小說《拉麵者》,是第一部以六四運動為背景展開的社會預言小說,描寫了在政治環境變化下,如何扭曲中國人的精神和肉體。

這位敢言和一直以來對中共當局持尖銳批評態度的作家,在評論當前中國大陸的社會現狀和大陸文學界的整體狀態時表示﹕九十年代的中國,由共產黨、黑社會和商人重新組成的利益集團,仍然操控著全國的財產、媒體和政治資源,使政治變成了懸在人們頭上的警棍,去獨立思考和發表自己的看法成了「作案」,所以大多數作家選擇了對自己生活的社會「不表達任何看法」。中國有良知的作家除了反叛和沉默便只有逃亡了。

馬建認為,中國的政治和文人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但這種微妙只能發生在專制國家,在民主國家作家就是作家,但是在一個專制國家,作家的地位往往變得非常奇怪。捷克的哈維爾本來是個作家,而在中國歷史上,許多作家也是政治家,從屈原開始到變法的王安石,可以說都是「搞政治」的。直到最近大家才開始討論是否有個「純文學」﹖馬建認為﹕「在我們現在這個政治如此混亂的時代,討論是否有「純文學」,這有點兒在侮辱我們的智力了。」

馬建還對在現場的許多學習漢語專業的學生和文學專業的人士談到﹕很悲哀的一點是,我們其實是活在了「哈利波特時代」和「克林頓風流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文學變得非常的沒有道德標準,沒有一個方向。而對中國來講,我們甚至連新聞自由還沒有解決,由於當局的限制,使一段歷史變成了空白,而文學其實就是「見證」,它可以見證社會和人的關係,也可以見證社會和政治的關係,這整個的生存方式,我們把它用筆記錄下來,放在那裏變成一本書大家來閱讀,好,海明威的時代是這個樣子,歐普泰克的時代是這個樣子,這就是文學的「見證」。在這個所謂的見證中,我們能做到甚麼吶﹖馬建認為,一個作家內心的思想應該是完全自由的,在這種自由張開的情況下,你的作品是可信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的道德意識,或者說,你對人的同情或者是憐憫。這種道德底線,我把它當作一個作家的道德底線。

馬建說﹕在中國如此的政治環境下-作家隨便在網上寫一篇文章都可以叫「作案」的情況下,政治怎麼能夠不和文學結合到一起去寫吶﹖馬建認為,「一個好的作家決不會是政治的傳聲筒」。這一點是可以判斷出來的,因為我們讀到的許多中國歷史上的優秀作品,他們一邊反對著專制,一邊保持自己的文學性。比如杜甫的詩,裡面包含了很多的政治內容,可以說是一部唐代史,清代我們可以看《紅樓夢》,從那裏我們可以得到太多太多的信息量。我們從這些好的文學作品中看到,一個好的文學作品,一個好的作家,根本不怕政治,哪怕政治壓得他再厲害,但是我們從這裡面完全可以讀到政治。

對於文學與政治的態度,馬建也於演講中做了明確的表達,他說﹕「用文學作品來催化我們的政治環境,不去當御用文人,是中國作家的人文之路,我非常反感政治,但我不迴避政治,就如我們反感髒,便要去動手自己收拾一樣。」

馬建離開芝加哥後還將於本月十七日、十九日在 柏克萊大學東亞系和新澤西如特卡大學舉辦另外兩場演講。

10月17日 柏克萊大學東亞系

時間: 4:30 p.m.

地點: IEAS Conference Room, 2223 Fulton Street, 6th Floor

FORMAT: Colloquium, followed by reception

10月19日 新澤西州 如特卡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3PM,Graduate Student Lounge at the Student Center on College Ave,

Rutgers University(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影像隨筆】蔣勳
【影像隨筆】羅智成
學者:暴動激增 中共政權漸瓦解
評選五十本最能孕育臺灣人文意識與臺灣意識的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