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勝利:「建行」世紀一刻

鞏勝利

標籤:

【大紀元10月29日訊】2005年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939.Hk)發行的總價值為91.8億美元股票(包括上市後保薦人行使超額配售股的12億美元)在香港資本股票市場“全流通”上市了。

這是56年至今,中國第一個整體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中國金融改革第一個重大突破;也是2005年度,在全球資本市場新股集資規模排在第5位元的資本巨頭。按中國建行此次售股發行的2207.16億個股份計算,集資總值達5186.83億港元,是中國資本市場(含香港)至今位居滙豐控股(0005.Hk)、中國移動(0941.Hk)之後、排位第三的巨型資本航母。而中國經濟剛剛跨越2004年的人均國民總收入1100美元(見中國財經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2005世界發展報告》)、正未有窮期的快速發展,然而對中國企業今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又有哪些劃時代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危機四伏的中國銀行業改革,又有哪些生死攸關的意義?

A、有關香港資本市場

2004年,香港GDP總額1740億美元(見The Economist與財經雜誌出版的《世界2004》91頁數據中的世界“香港”部分);是年,香港股票資本市場的總量是50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香港當年GDP總額的3倍,若要維持全球第三大資本股市的香港地位,靠什麼來支撐起香港資本股票市場5000—10000億美元的資本容量?

2004年,香港資本市場總集資額317億美元(見2004年1月—11月國際證券交易所聯會資料,香港股市位居全球第三大資本市場,相當於全球第一資本市場——紐約年資本總量1073億美元的近三分之一);對中國建行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它企業融資上市,每一年只能拿出300—500億美元資本的香港股市,還能承擔起中國經濟動力——資本來源的發動機嗎?

若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同年在香港上市,總資產將超過10000億港幣,香港股票資本市場則沒有資金可融,更何況中國還有成千上萬的生產、經營性企業在等待去香港上市呢。那麼,去全球第一資本市場——紐約上市路還有多遠呢?

B、凸顯的香港股市

香港資本股票市場,是一個只能進、無法出、生態環境嚴重短缺的國際資本市場。

香港股票市場的生態環境令世界震驚:、香港的資本股票市場,在南亞地區已經蛻變成香港本地、大陸和臺灣“三大地區”的專有功能市場,與東南亞其他國家各行其道、產生隔閡,與東盟十數個國家近在咫尺卻難有往來、不能相容;、香港的資本股票市場,計有1500家左右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流通交易,以2004年底為例,則有2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長期每股售價不足0.10元港幣(仙股),長期徘徊在0.050港幣左右。香港資本股票市場,長期、近幾年以來有超過半數的公司、每股平均不到0.50港元,幾乎成了全球資本市場的垃圾掩埋場;

、2002年7月25日,香港當局決定將香港股市兩大——“恒生股市”和“創業板”股票市場合二為一,並決定建立退市制度,將年報中每股不足0.50港幣(而美國股市則規定,年報不足1美元者,將被逐出上市的資格)的上市公司退市(據悉:2002年8月1日香港有關當局又宣佈暫緩執行)。若真按0.50港幣為退市最低標準規則,那麼香港股市將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上市公司會受到退市的困擾、將面臨著嚴峻的退市死亡;就連香港“第一股”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也從2000年年初的高點已經下跌了60%。就是進入21世紀以來,香港資本市場也損失、超過了50%的價值。、由於香港港幣與美元的聯繫匯率的制度使然,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受到來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的上市監督,有些股票還與英國倫頓證券交所同步交易,但香港股票市場,並不是或根本不是一個國際性、成熟的資本股票市場,甚至拖累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港元與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真是讓香港騎在了世界的虎背上——難上、難下,歷史永遠為之而痛。只有美國國民總收入、不到萬分之一當量的香港國民總收入,拖在美國、世界第一大的“航空母艦”之後,香港經濟怎能拖得起、怎能不被拖垮、怎能讓雙方都來贏和並行?

C、走向國際資本市場之路

就在中國建行於10月中旬等待上市之際,美國證監會主席考克斯就建行上市“未能符合紐約證交所的上市要求,令人懷疑建行的資本帳是否健康、管理層質素,已及有多少貸款會變成不良貸款”。這是全球包括中國人、中國總理都關心的金融大事。

2005年10月19日,中國建設銀行宣傳處新聞發言人柴翔進行了專題反駁,其結論是“考克斯所發表的言論沒有任何客觀依據”。柴氏並斬釘截鐵的回答認為:“迄今為止,中國建行從未向美國有關機構提出過上市申請,選擇香港作為上市地與是否達到其他地區監管要求沒有任何關係”(見2005年10月24日《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金融版”,《建行“限價”心理戰:香港基金經理自爆內幕》一文,作者陳宜飆)。這就是說,建行在香港公開掛牌上市,與國際資本市場(特別是全球第一資本市場紐約證交所)的“監管”規則,有著重大的悖論和差異。

眾所周知,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因缺乏監管機制而“漏洞”倍出、震驚了全球。現在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僅要取得在“本國”——香港上市的資格而得到有效的源頭監管,更重要的是讓國際資本市場也能看見對中國國有商業的監管、也符合國際資本市場運行的監管準則,否則中國“四家”國有銀行,還能夠在3—5年內走向國際資本市場、接受國際資本市場的監管、能夠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嗎?

回答若是肯定的話,那將是中國金融、中國金融監管56年的福祈和幸事;若回答是否定的話,那麼中國金融改革豈不也是新的失敗、未來將更加迷茫?

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能進入世界第一資本市場上市,那則向全世界宣佈了無與倫比的最好“新聞”回答!

--轉載自《觀察》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鞏勝利:你,也可以使用好“武器”
鞏勝利:「看門狗」看不住「國家的狗」
鞏勝利:中共成本舉世之最?
鞏勝利:鄧小平這100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