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征地蒙太奇

——調研篇

王平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10月30日訊】我們宏觀經濟的發展,有將近70%是靠房地產,即靠金融支持的城市化,而城市化又取決於土地市場的發展,土地市場的發展又取決於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這是一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的發展結構。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中國改革》雜誌一直在關注著土地問題,圍繞著土地制度變革及失地農民狀況等熱點,發表了大量文字。以下是從我刊以往的相關報導中攝下的幾組鏡頭。

  鏡頭一:「國家、集體和個人,誰的利益更重要?」

  一邊是全副武裝的公安、城管人員,後面跟著開足馬力的挖掘機、推土機,一邊是情緒激動而又無助無援的農民。這時,電視台記者採訪淚流滿面的房屋主人:「老大爺,您說,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哪個更重要?」老大爺無言以對。於是,接下來的鏡頭就是挖掘機和推土機上下其手,房屋七零八落。電視旁白:這位老大爺連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利益哪個重要這樣簡單的問題也搞不懂,難怪他想不通!

  這是某年某日,一家地方電視台正在放映的一組「××市汽車交易諧」建築工地房屋拆遷中「拔釘子戶」的鏡頭。在現實中,這組鏡頭絕對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鏡頭二:農民在現代化中獲得了甚麼?

  1995年金秋,天高氣爽,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青口鎮的很多村子裡,人們奔走相告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台商投巨資興建的東南汽車城要在青口鎮落戶!咱們可以成為汽車城的工人啦!」

  接下來是縣裡、鎮裡和村裡的一撥一撥的宣傳員和工作隊,帶來了具有極大誘惑力的承諾:村裡每個人可以得到1萬元的就業安置費,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拿60元的養老金,每戶至少有一兩個人可以在汽車城就業……

  如此誘人的條件,村民們自然就高高興興地放棄了土地,汽車城的征地工作進行得極為順利。然而,當一座座現代化的廠房在青口鎮農民世代耕種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之後,對農民的承諾卻以當初的1萬元縮水到了800~1000元。

  根據閩侯縣的相關文件顯示,東南汽車城支付土地出讓價為每畝3。3萬元,其中農民補償費每畝1萬元,其他地價收入由閩侯縣統籌集中用於汽車生產基地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那1萬元與800元之間的巨額差價款哪裏去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福州市紀委幹部說:「農民土地的補償費都被閩侯縣和青口鎮截流了。其中閩侯縣的在任領導為了政績,把農民的錢大多用在該汽車城項目的股份投資了。因為在東南汽車項目首期投資的13億元中,閩侯縣集資參股5%,可是當時閩侯縣財力積弱,沒有出資能力,只好把應該給農民的土地補償款的絕大部份截留下來,用於參股。」

  青口鎮的黨委書記陳伙金則另有說法:當時考慮相當一部份農民素質不高,如果把全部的補償款發給農民,恐怕有的農民幾天就揮霍光了,所以,我們把絕大部份錢給農民入了縣農業基金項目了,其中有生產扶持基金、口糧基金、提留基金、養老基金等。可該書記對「是否同農民商量過?基金的年利息是多少?農民是否有入會和退會的自由?基金會如果賠錢了損失由誰來負擔?」這樣的問題卻無言以對。

  1996年底,絕望的農民開始到省市、中央有關部門上訪,卻遭到了莫名的威脅、恐嚇,甚至招致了牢獄之災。如今東南汽車城的二期開發土地也已被規劃,每天載重的大卡車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著現代化的汽車,可失去土地的農民,仍然衣食無著。

  鏡頭三:「造福工程」?「坑農工程」?

  浙江省麗水市的碧湖平原,一塊大牌子搶眼地立在地邊,上面赫然寫著「麗水市石牛生態農業示範區」。筆直的馬路的一邊是鬱鬱蔥蔥、一望無際的柑橘林,另一邊則是一千多畝剛剛經過一場「浩劫」的土地,推土機留下的一道道壓痕仍然清晰可見,一畦畦莊稼被毀後留下的枯枝敗葉四處散落。

  地處浙江西南山區的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是浙江省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是「麗水市石牛生態農業示範園區」的項目點。當地工商業發展緩慢,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很大。但當地政府卻認為這裡搞大規模土地流轉時機已到,於是從2001年11月開始對一塊一千餘畝的旱地作了土地平整,之後沒有按原來承諾的將土地交還原農戶耕種,而是包給了麗水緊水灘電站、麗水農貿城和市農科所等單位建農業生態示範園區。村民們一致反對將土地租賃出去,但是區、鎮、村幹部和全市各地調集了近300人,拉起了警戒帶,讓兩台大鏟車開進正長著莊稼的地裡,不顧當地村民的反對和哀求,將一畦畦長得青翠茂盛的豇豆、西瓜和毛豆推為平地。

  在當地政府看來,他們正在做的是「造福工程」,在一些幹部眼裡,農民的反抗和阻攔都是「無理取鬧」。而在農民們看來,這真的更像一項「坑農工程」。

  鏡頭四:土地補償費是塊「唐僧肉」

  土地補償費到了,白花花的銀子,誰不眼饞?於是,區裡、鎮裡、村裡的領導不約而同地把餐巾掖到了襯衫的領口上,左手拿叉、右手操刀,嚥下一口口水低聲說:「區裡(鎮裡、村裡)財政緊張,咱從土地補償費裡’弄點’?……」

  2001年6月,遼寧市人民政府根據市總體規劃,將市污水處理廠選址在楊林子村原春暉鵝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徵用的285。23畝土地上。經過議定,市污水處理廠承擔了「春暉」當時征占土地時應付而未付的有關費用和部份在建工程成本費共計1705。94萬元,各項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1425萬元(每畝5萬元)、征地手續費59。95萬元、罰款20萬元、耕地佔用稅104。6萬元、「春暉」部份在建項目補償費96。39萬元。

  但是到了楊林子村黨支部書記於連江告訴村民的時候,就成了征地「指揮部「同村委會簽訂協議的補償標準是每畝4萬元。於是,感覺情況不對勁的村民們開始了不得不用、也是唯一可以用的抗爭方式——上訪。

  村民們從市土地管理局和區政府領導那裏得到的明確答覆是:每畝土地補償費4萬元。在上訪過程中,村民代表偶然在市土地規劃管理局得到了一份協議,協議清楚地寫著:每畝土地補償費5萬元!後來,村民們又在區政府、村委會和征地「指揮部」拿到三份簽字和公章都不同的每畝地4。5萬元的協議。

  楊林子村黨支部書記於連江向村民代表這樣解釋協議的簽訂過程:每畝5萬元的協議是3月30日簽的。4月6日征地「指揮部」即轉到區裡720萬元,於是,區裡扣下了71。5萬元,鎮裡又扣了70萬元。6月21日,區長把他叫到辦公室,說區裡的財政緊張,想從土地補償費裡「弄點」,接著就又簽了每畝4。5萬元的協議,但日期還是簽的3月30日。這起征地的數量和補償金額都不算大,但是,其中的操作手段卻頗有代表性。

  鏡頭五:最後一塊耕地的消失

  2002年9月26日,南昌市近郊的一個農村的村委會租來3台推土機,在村負責人的帶領下開進了就要收割的稻田。轟鳴的機器碾壓過正在成熟的稻田。這個城郊農村的最後85畝耕地,就這樣消失了,近5萬斤稻穀也同時埋進了土裡……

  施堯村是南昌市近郊的一個農村,隨著南昌城市建設的擴展,這個村的土地大部份被企業和政府所徵用。到2002年8月,這個村僅剩下最後約85畝的一塊耕地。

  2002年8月20日,村委會突然召集十幾戶耕地承包人開會,宣佈政府將在這塊土地上興建農民公寓,同時宣佈了對承包戶按每畝4000元給予補償。這一決定立即遭到村民們的強烈反對。

  從2002年8月28日到9月16日,村民主要就補償費過低和事前沒有向他們協議、公示的問題多次向村委會交涉,但沒有結果。於是,十天後,轟鳴的推土機開進了稻田。「還有十來天就收割了,連讓我們把稻子收起來都等不及?這一季的稻子長得真好,有這麼長的穗子。」推土機開進田裡去的時候很多人都流了眼淚。並且他們根本無從知道這塊地的審批手續辦沒辦。

  接下來的,自然還是村民們聯名向各級政府上訪,未果。2003年4月7日,43名村民以行政訴訟的形式向南昌市青雲譜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被告是該村的村委會,訴訟要求施堯村村委會召開村民會議,公佈村務、財務,撤銷此次佔地的補償決定。兩個月後,青雲譜區人民法院將村民起訴駁回。法院在行政裁定書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關法律規定,被告施堯村村委會是群眾性自治組織,是不合適的被告。

  此後,村民們又向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狀告村委會,被法院以同樣的理由駁回。2004年1月,村民們再次向南昌市中院提出起訴,這次起訴不僅被告改成了青雲譜區政府、青雲譜鄉政府,訴訟請求也改變為只要求兩級政府出示征地、土地補償和安置方案。2月11日,南昌市中院第三次駁回村民起訴,理由是農民公寓用地沒有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不屬於政府征地;現有法律、法規並未規定農用地轉用也需有關政府對征地和安置補償方案進行公告。

  鏡頭六:城市漂亮了,老百姓上訪去了

  一邊是城市舊貌換新顏:寬敞整潔的大道,嶄新漂亮的大橋,青翠欲滴的草坪,拔地而起的現代化高樓,噴泉和雕塑裝點的廣場。

  另一邊是因衣食無著而打著橫幅,在市政府門前靜坐的上訪農民……

  為了獲取改造的建設資金,陝西綏德縣委縣政府劃走了農民大片的土地,雖說也做了不少工作,城市道路修好了,市容變樣了,寬敞整潔的休閒大道,嶄新漂亮的大橋。從2001年至2003年,縣政府投入數億元人民幣,綏德縣舊貌換新顏只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一個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的國家級貧困縣,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財力來實現如此闊綽的「城市經營」建設呢?

  以綏德縣辛店村為例。辛店村位於縣城南兩公里處,該村原在龍鳳橋以北有水澆耕地90餘畝,這是村上800多人賴以生存的口糧田。1998年,修建三零七國道時佔用了約50畝。2002年1月17日,綏德縣政府決定修建神農大道,需要佔用40畝水澆耕地。按照當時縣政府的規劃,修建神農大道佔用僅15畝,剩餘25畝修建廣場和草坪。縣政府向辛店村村民們承諾,要在龍鳳橋以南從龍鳳橋至裴家□村修築河堤造地,為辛店村開發農貿市場,可建兩層店面600多間,每戶至少可分得一間門面和一套住房,並減免辛店村人的28項費用。縣政府將這一承諾公佈後,辛店村人奔走相告,認為這是縣政府為辛店村人辦實事,是辛店村人盼望已久的大好事。村委會徵集群眾意見並制定表格,要求群眾在意見表上簽字,群眾爭先恐後地簽了「同意」。

  他們沒想到,綏德縣政府將該村40畝水澆耕地徵用後,除15畝用作修建神龍大道外,剩餘的約25畝並未按當時計劃修建廣場和草坪。縣政府承諾在此修建廣場和草坪的規劃成為泡影,也把在龍鳳橋以南開發商貿市場的建設拋在了一邊。儘管村民上訪告狀,然而,時至今日他們仍是種田無地,就業無門。

轉自《選擇周刊》

本文轉自互聯網,僅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發現有版權疑問,請及時與我們聯絡。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草庵居士:中國大陸拆遷熱的背後
一張規劃圖的曝光再次激起民憤
甘肅113名農民告縣政府強行拆遷
甘肅第一起民告官佔地案開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