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台北藝術大學

依賴之風

標籤:

【大紀元10月5日訊】假日時參加了同事們的活動邀約,到台北藝術大學半日遊。我們是從藝大後門進去,在往藝大後門的一心路上,兩旁多為原生植物區,步道兩旁榕樹綠蔭蓊鬱宛如綠色隧道,林下姑婆芋及各種蕨類最佔優勢,在步道最高點還可找到一些先民的遺跡–茶樹。低海拔楠榕林內多樣性的昆蟲生態,臺灣最常見的猛禽–大冠鷲或盤旋或巡視或停棲樹上,榕榕彎的群鳥鳴唱,赤腹松鼠發情時候的引吭高歌,再再的呼喚著歡迎光臨。

在一心路上第一小段路上就出現了讓我們感興趣的植物—火龍果,原來我們吃的這種味道淡淡的果實是從看起來非常怪異的植株上長出來的,它不像一般的數幹配數枝葉片的組合,純粹由一支支厚實得似仙人掌葉的莖籐盤據在可依附的支架上,那一粒粒樣子很好看的果實就在莖籐中間冒出來。我們從後門進入後,繼續往前走,路上充斥著蟬鳴聲,而地上也不時有從樹上跌落的蟬的軀殼,小孩子們有的看了害怕,躲得遠遠地,有的則驅前把玩一番。過了那段參天大樹構成的林蔭大道之後,抬頭一看,我們終於正式進入建築物聚集的起點。

藝大校區地形宛如一隻閒雲野鶴,四系建築設計採傳統式院落的構想,在家族向心力強的臺灣建築影響下,其系與系間的互動性顯得異常薄弱,而校內交通要道–陽關大道,礙於寬度,並不適合辦導覽解說活動。因此一條盤旋於各建築間的羊腸小徑,所謂的軟化軸線、人性化的空間,才是能讓人停下腳步,佇足欣賞途中花草樹木的小徑,可以發展出多樣性、綜合性的校園文化,經過精心規劃的自然步道也就循著這些小徑發展。

畢竟是名為藝術大學,校園內不缺乏的就是到處可見的現代藝術創作,有一輛帥氣十足的報廢越野機車在經過學生們附加創意之後,便成為一具力與美的象徵,兼具時髦與野性,果然讓人驚豔,好多人都排隊等著與它合照呢!藝大因為地處高地,你可以在許多景觀處作遠眺,那一天空氣中瀰漫著霧氣,以致於往遠處看都灰濛濛地一片,倒也別有一番趣味。行程中我們安排了絹印的活動,因為以前玩過絹印的人並不多,因此,不論大人、小孩全像隻小鳥似的,拿著各種植物圖樣的絹版,和著各種顏色塗料塗塗抹抹,一張張美得不得了的植物絹印作品讓每個人開心不已。

在自然步道協會經驗豐富的解說員帶領下,我們開始分組走上自然步道。

藝大植栽有許多原生種,校門夾道迎接客人的是杜英,步道小徑上的櫻花隨著季節更替,展現不同姿態,學人宿舍的綠籬牆是胡椒科的風藤,其中還有楓香、樟樹、九芎、臺灣海桐、大葉山欖等…,都是本區具有特色的植物。

走著走著,突然,有一位同組夥伴發現前面一棵樹上的果子很眼熟,向解說員發問才得知原來是柚子樹,同時我們也在引導中發現它的葉子屬於單片複葉,也就是在同一片葉片上有兩層葉面,有一個頗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第二層葉面較大的,其果實也較大,如柚子樹;反之,則果實較小,如金佶樹。

昆蟲觀察盒是解說員必備工具之一,功用是將沿途中所發現的奇特昆蟲暫時抓進其中讓大家觀察及討論,之後再放出去,一路上我們放進過一隻雄蟬,及幾隻其他昆蟲,很抱歉我忘了名字,不過,我們學會分辨蟬的雌雄,最重要特徵是雄蟬腹部有倆小片黃色的鼓膜,因此它能發出令人震耳欲聾的蟬鳴聲。

藝大校園內森林早已開發,全區早期幾乎都是相思林。荒山劇場一帶保留較多的相思樹,沿途還可見:羅氏鹽膚木、烏木臼、食茱萸、小葉桑、林投、筆筒樹、杜虹花(台灣紫珠)…等。接近中午時,我們走經一小片草地,發現上面覆蓋了眾多黃色的絲狀細藤及許多的小黃花,細藤彼此互相纏繞,解說員告訴我們那是菟絲花,大伙兒都猛點頭,嗯!原來如此。

後來,我們停在幾株相思樹旁休息,解說員提到要帶我們去觀察五色鳥的窩,我們一致表示沒有看過五色鳥,(不過,解說員說她在中正紀念堂看過幾隻)我們希望先了解五色鳥的特性,於是我們知道了原來五色鳥喜歡找陽性植物(陽性植物與陰性植物的區別主要是陽性植物喜歡曬太陽,其樹幹的質地相對比較不硬)的樹幹築巢,牠有點像啄木鳥一樣用嘴在樹幹啄出洞來,牠比較有趣之處在於牠啄出的洞大小約為長寬各5公分(與牠的頭大小相仿),洞裡面另啄出上下兩層給鳥寶寶居住的臥榻,想到就覺得很可愛,可是,我們始終找不到它的窩。

繼續走到一個校園的高點,終於享受到在那種炎熱天氣中難得的清涼風,真是頓時暑氣全消,而且從那兒竟然可以遠眺淡水漁人碼頭,儘管有些朦朧,但是,仍舊讓人感覺到很興奮。

回程的腳步是輕省的,因為心情愉悅,能夠藉由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舒暢身心,一方面增長見聞,真是太棒了,下次一定還要參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鋒面週五接近台灣  北部東半部有雨
中國製造業基礎不紮實存在隱憂
四川廣安煤礦災變  十死亡十八失蹤
台北捷運PDA網站啟用  便利乘客掌握資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