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講義-12】自由經濟的基礎(下)

標籤:

【大紀元10月6日訊】中國《南方都市報》2001年有一則報導,廣州市有個三歲小女孩掉進人行道上一個無蓋沙井內,母親跪地叩頭哭喊求救,大姨(不會游水)跳下沙井向上面的人說「水齊腰,污水池沒有危險」,圍觀幾十人沒有一個下水救人,也不幫忙報警,只有鏽鐵般的沈默。十多分鐘後,小女孩的父親趕到將她從水裡撈起已沒救了。

從共產主義改革開放解脫出來的中國,許多人或許以為,已經是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了,「既然自由,只要我喜歡,我愛幹啥幹啥」。錯了!人類社會有一些人際間的根本規範,是建構自由經濟不可或缺的基礎,包括前幾期討論過的「分配正義」與「交易誠信」,以及本文要談的「良心」。良心應該還是構成人類社會群體生活順利運轉的基本要件。

自私人類 和諧社會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原是道德學教授,他在《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裡,探討「為什麼人類社會可以和諧相處」的問題。人類是因為群居「分工」而受益;但群居的社會關係也是混亂的來源,因為人是自私的,自私就可能(至少偶而)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如果沒有節制力量,則一般人雖無害人之心,但總提防著別人,受到侵害就去報復,社會將充滿血腥與暴力。

但是,人類社會基本上是和諧的!自私的人性組成的社會,為何奇蹟式的有秩序呢?現代人會想:「法律維持秩序」,但法律之可行,也要絕大多數人願意無條件地遵守為前提。

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

根據亞當.斯密的分析,除了自私,造物主也給了人某種人性,才能讓社會生活神奇地和諧有序。這個人性,包括同情心,以及喜歡被人喜歡、厭惡被人厭惡。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些通稱為「良心」。因為人有良心,所以在行為時,會有「事前想做好人、事後怕受懲罰」的自我節制。

所謂同情心,是「看到別人快樂而自心喜悅,別無好處」的性向。這個同情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人皆有的惻隱之心。同情心是一個人可以易地而處、對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也就是這個人要有想像力、推理能力、以及反省能力,方能審視他人的處境。這個審視會有「合宜」與否的判斷,品評什麼是值得稱讚的行為,進而發展出「自己要成為他人眼中值得稱讚的人」(喜歡被人喜歡),以及厭惡被人厭惡;這也是孟子所說人人都有的羞惡之心。這惻隱與羞惡之心,孟子稱為「不忍人之心」,我們簡單歸之良心,是節制自己的自發力量,也成為人際關係惡化的第一道防線。

良心建構 自由經濟

節制人類行為的,還有一道防線是人怕做壞事遭受懲罰。亞當.斯密說,懲罰有三種型式:良心不安、死後下地獄、法律制裁。法律要可行,也是要有多數人心中自願遵守為前提。說白了,這三則懲罰,不是良心也要以良心為基礎。說來說去,自我克制的兩道防線,依靠的就是良心。

二千三百年前,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說,「一個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進井裡,會出於同情心救他;救他不是為了向其父母示好,不是要當選好人好事,或怕壞了自己聲譽。救他只純粹是基於同情心。同情心是每個人都有的;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啊。」不是人的人,行為沒有良心節制來維持人際和諧有序,自由經濟將沒有基礎,只徒有其名罷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哥倫比亞將對中國襪子徵收88%附加稅
聚焦中共“神話”後的騙局
對中共妥協將導致災難性後果
中共正在解體:從公民維權到退黨大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