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宏:沒有資格輕視拉美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0月9日訊】甚麼叫「拉美化」?

  在中國的網站上,順手引用一個搜來的定義,那就是「拉美地區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由於過度貧富分化,出現了以經濟危機、政權更迭和社會失范為特徵的整體性危機。從經濟上看,主要表現為GDP增長停滯、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高外債。從政治上看,主要表現為頻繁的軍事政變和政權更迭。從社會上看,就是連續不斷的罷工、遊行,城市貧民窟化,高犯罪率以及黑社會組織的武裝化和公開化」。

  總而言之,把幾乎所有可能發生的負面社會現象都和一個地理名稱——拉丁美洲——聯繫起來,這種明顯帶有地域歧視色彩的概念,居然理直氣壯地在全中國的公開出版物上反覆使用。請問:有哪個具有現代學術道德的知識份子,會把一個地區的法西斯傾向命名為「德國化」?或者會把鴉片等毒品在人群中的流行現象,命名為「中國化」?

  過去幾年中,中國民間同拉美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基本停滯不前。而在知識界,拉丁美洲的存在也只剩下一個理由——讓某些學者們有機會猛批一個概念:「拉美化」。

從未證實過的前提

  儘管拉丁美洲國家在過去20年中的確紛紛陷入某種程度上的經濟危機,但是,當中國人開始滿懷同情心地討論「如何避免陷入拉美式的經濟危機」時,整個事情就變得有點滑稽了,一如前幾年,我國流行同情東歐國家那樣滑稽。

  拉美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當然比我國高得多。它們的困難,也是更高層次上的困難。我國人均GDP剛剛超過1000美元,而這是拉美主要國家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達到的水平。今天,拉美國家的人均GDP,普遍為中國的3-6倍。如果我們不相信以名義匯率計算出來的GDP,改為用購買力平價美元衡量,拉美國家和我們的差距仍不會顯著縮小。如阿根廷的人均GDP將高達11000美元,智利將近1萬美元,墨西哥將近9000美元,巴西為7800美元(以上均為2002年數據)。可以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拉美國家起碼在10-15年左右。

  「拉美化」概念不僅帶有明顯的地域歧視色彩,而且隱含了一個從來沒有得到任何證實、甚至沒有任何有力證據的前提——「拉美化是拉美國家錯誤經濟(政治)政策的結果」。沒有人去認真研究過,對於以殖民種植園經濟為起點、以極少數大莊園主和絕大多數貧困農奴的兩極化財富分配為初始條件、以缺乏強有力民族認同感為背景、以行政經驗和能力先天不足的中央政府為主導,這樣一個拉美的獨特發展模式下,所謂「拉美化」是否是一個必經的階段?是否是一個不得不償還的歷史債務?

  如果這樣,則所有那些關於「拉美化」之「罪魁禍首」的分析,甚麼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啦,甚麼國際壟斷資本的剝削啦,就都是無的放矢。所謂「中國應當怎樣避免拉美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舉個例子,這就好像一直按自由經濟政策發展的拉美國家不會陷入東歐前計劃經濟國家的「轉型陣痛」,更不必要去自作聰明地討論「巴西怎樣避免陷入東歐式的轉型危機」。

  事實恐怕正是:拉美國家不過是順應自己的歷史軌跡,走了一條獨有的發展道路,陷入了獨有的困難。而且,這困難不是不可克服的。即使在拉美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整個拉美地區也並非一團漆黑,而是有暗處有亮點。例如,90年代初墨西哥經濟陷入困境,到1993年爆發了金融危機;但同期阿根廷經濟是高速增長的,1991-1992年經濟增長率高達10.6%和9.6%。到90年代末,阿根廷經濟遇到麻煩,1998年後連續四年經濟衰退;與此同時,墨西哥經濟卻在1996年至2000年,經歷了年均5.42%的連續增長。

  最近兩年來,拉美地區經濟更呈全盤復甦勢頭。2003年阿根廷經濟率先以5.5%的增長率實現反彈。2004年拉美經濟則全面開花,整個地區經濟增長5.5%,創下了1980年以來的記錄;人均GDP增長4%,是1979年以來的最高點。其中,委內瑞拉和烏拉圭的經濟增長率分別高達18%和12%。阿根廷勢頭不減,仍然保持在8.2%的高位上。巴西經濟增長5.2%。墨西哥也實現了4.2%的經濟增長,結束了前3年經濟一直徘徊不前的狀態。

  瀰漫於我國學界的對拉美經濟的悲觀描述,依筆者看,很大程度上是帶著有色鏡片觀察的結果。值得深思的是,這有色鏡片是怎麼來的?是誠實的學術工作被錯誤的研究範式誤導了,還是壓根兒就是主題先行的宣傳文章?

有關貧富分化的主觀感受

  不過,我國學界近幾年對拉美地區的種種批評中,有一點確是言之有據的,那就是該地區嚴重的貧富分化。若以基尼係數為衡量標準,拉美國家均在0.5以上,屬分配嚴重不公的範疇。2002年,阿根廷為0.53,墨西哥為0.55,巴西則最高達0.59。相比之下,中國這幾年貧富分化雖呈加劇的趨勢,但官方公佈的只有0.40。不過,其將城鄉人口分開計算的做法,顯然不合常理。聯合國發佈的《人類發展報告》給出中國2002年的基尼係數為0.45,雖然也屬分配相當不公,畢竟比拉美國家要強一些。

  但是,基尼係數衡量的是收入兩極化。拉美地區基尼係數高於中國的原因之一,是其極少數高收入人口佔據了相對大份額的收入。這種財富的集中雖然不公,但在一定時期內對經濟發展不完全是壞事。從社會正義的角度,更值得關注的是極少數低收入人群的狀況。中國不像拉美地區那樣,有一個龐大的極富裕階層。這拉低了中國的基尼係數。但是,若比較最貧困階層的相對貧困化情況,則中國的收入差距並不比拉美小。

  衡量最底層人口的相對貧困化程度,一個指標就是看最貧困的10%人口總收入占GDP的比率。目前,中國仍有3000萬絕對貧困人口(年收入637元以下),以及6000萬未穩定脫貧的人口(年收入在637元上下徘徊)。兩者相加已有9000萬。中國最貧困的1.3億人口(占總人口10%)的平均年收入應當在800-1000元之間。以GDP總量11萬億計,10%最貧困人口總收入占GDP的0.95%-1.2%。把這個數據和拉美主要國家對比,智利為1.2%,阿根廷、墨西哥為1.0%,哥倫比亞為0.8%。除了明顯強於巴西(0.5%)和秘魯(0.7%)外,中國最底層人口的相對貧困化程度和拉美主要國家其實是相當的。

  在大眾傳媒表面化的報導和一些所謂專家的觀察中,拉美的貧富差距要比中國的大得多。許多時候,這僅僅是因為一些主觀的觀察。到拉美走馬觀花的人很容易發現,在一些拉美大城市裡,貧民窟位於城區中心,裡面遊民遍地,槍手橫行。距其不遠,便是富人美女如雲的豪華住宅區。這種貧富比鄰而居的現象,不用說必將給初到拉美的人以極大的視覺震撼。

  問題在於,這類主觀觀察是不可靠的。越是尊重人權、強調個人自由的國家,越不可能對貧困人口採取強制的「清理」和「隔離」措施,越有可能導致貧民窟和海灘豪宅比鄰而居的視覺現象,造成「貧富分化極為嚴重」的主觀觀感。一個典型的例子:看看印度孟買、新德里等大城市的貧民區,再看看整潔和充滿秩序的北京與上海,你也許會認為印度貧富差距比中國大得多。許多中國遊客的印象正是如此。而真相呢?印度的基尼係數只有0.33,遠遠低於中國。

真實社會發展水平

  貧富分化僅僅是「社會發展」諸項指標中的一個。即便有嚴重的貧富分化存在,拉美國家整體的「社會發展」水平依然大大高於中國。

  以聯合國制定的「人類發展指數(HDI)」衡量,2002年,在全球177個國家中,拉美各主要國家的HDI排名均大大高於中國。其中,阿根廷以0.853的高分(滿分為1.000)排在第34位,領先於波蘭(第37位)、匈牙利(第38位)。此外,智利以0.839分排在第43位,墨西哥(0.802分)排在第53位,都屬於人類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高於像俄羅斯(57位)和馬來西亞(59位)這樣的中等發展程度的國家。至於委內瑞拉排68位,巴西第72位,哥倫比亞第73位,在拉美國家中算是差等生了。然而中國呢?中國排名第94位,其HDI得分(0.745)只相當於阿根廷60年代、墨西哥和智利80年代初的水平,甚至比哥倫比亞還要落後10年!

  當然,HDI指標編製時,包括了人均GDP的因素。有人或許會爭辯說,這是因為中國人均GDP較低而拖了後腿。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在HDI指數的另外兩個部份,即人均預期壽命和人均受教育程度上,中國也相對落後。從附表的數據不難看出,中國無論在公共教育還是公共健康投資方面,都遜色於幾乎所有主要拉美國家。這是中國在社會發展方面落後於拉美國家的根本原因。

  必須指出,人類發展指數中尚不包括其它那些對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項目。例如:性別平等,環境保護,社會文明等等。而在這些方面,中國同樣普遍落後於拉美。例如,性別平等可以用聯合國編製的性別發展指數(GDI)來衡量。在被測試的國家中,中國排名第71位,略優於秘魯(74位),但顯著落後於巴西(60)、哥倫比亞(59)、委內瑞拉(58)和墨西哥(50),大大落後於智利(第40位)和阿根廷(第36位)。

中國的優勢

  當然,和拉美國家相比,中國在很多地方有值得自豪的成就。中國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制效率高於拉美,後者普遍存在地方勢力坐大的局面。特別是中國在維持社會穩定、打擊犯罪方面明顯強於拉美國家,無論全國範圍還是在大城市裡,中國的犯罪率遠遠低於拉美各國。

  中國強調「科教興國」,雖然在教育投入上落後於拉美,但在科技投入上還是肯下本錢的。以科技投入占GDP的比率論,取1996-2002年7年的平均數,中國為1.1%;而拉美主要國家除巴西能與中國持平外,其它均在0.5%以下,其中秘魯和哥倫比亞分別只有0.1%和0.2%。投入的差距反映在科技產出成果上。2000年,每百萬居民所獲得的專利數,中國有5件,拉美國家除阿根廷4件,智利2件外,其餘均在1件以下。科技對經濟增長有長遠的推動作用。對科技的重視,使我國在長期的經濟競爭中對拉美應當有一定的優勢。

  但是,這些優勢不足以否定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兩方面都明顯落後於拉美國家這個基本事實。因此,中國人還沒有資格輕視拉美,更沒有資格造出一個「拉美化」的負面概念來,把拉美國家當成「經濟和社會政策失敗」的反面教材。

轉載自《選擇》週刊53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轉自互聯網論壇﹐未經本站核實

相關新聞
廖仕明:中國拉美化可能性加強
盛世危言:中國的拉美化傾向(4)
何清漣:中國企業領袖「拉美化之憂」的解讀
草庵居士:中國房地産現狀與中國經濟拉美化 (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