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企業領袖「拉美化之憂」的解讀

何清漣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0月10日訊】最近談中國拉美化趨勢成了時尚,上網路搜索,竟然跳出一個條目:「中國企業領袖的『拉美化之憂』」。

  中國企業家們當中不少人是中國拉美化的受益者,他們竟然也擔心中國的「拉美化」?這真是中國之福了。於是趕快閱讀,這才發現,他們的「拉美化擔憂」與國際社會通常理解的「拉美化」並非一回事。

  筆者2002年初在「中國改革的得與失」一文裡,對比拉美一些國家,總結了中國正在「拉美化」的五大症狀:第一,政府的高度軟政權化,腐敗已經成了當局無法克服的政治之癌;第二,農業經濟陷入破產半破產境地,大量無地農民湧入城市,附著在城市邊緣,成為犯罪群體的後備軍。第三,地下經濟勃興,黑社會組織氾濫成災,並與政府官員合流。四、貧富差距繼續拉大,極少數人佔有社會總財富的絕大部份。五、政治利益集團、經濟利益集團與一些外商相結合,聯合對廣大中下層人民進行統治。

  而這些企業家的「拉美化擔憂」是對外資大量進入中國,並成為中國經濟主宰的擔憂。面對外資在中國的急劇增長,中國成為超過美國的世界第一大引進外資大國,本來同聲連氣的政治精英與經濟精英們對引進外資的巨大成就之反應是如此不同,政府興高采烈,而中國本土企業巨頭們卻一再發出疑問:「未來10年20年,中國企業還是本土經濟的主角嗎?」

  企業家們的擔憂不無道理:汽車行業雖然大發展,但核心技術和部件都掌握在外資手裡,合資多年的結果,中國的汽車企業都成了「殼企業」,連自己的品牌都沒有了,變成「世界上最複雜的貼牌工廠」。同樣的現象還出現在彩電、冰箱、VCD、DVD、PC、筆記本電腦、手機等行業,國內企業全是在沒有核心技術和專利的情況下為跨國公司打辛苦工,規模雖然迅速做大,毛利卻也在迅速降低,「以市場換技術」的謀略宣告失敗。出於對企業前途的擔憂,企業家們發問:「如果未來10年到20年,中國出現類似拉美國家發生過的產業轉移,外國資本急速撤出,中國經濟會不會也像拉美國家一樣急劇衰退」?由於這些企業家在中國經濟學界都有自己的代言人,於是「要警惕中國經濟被外資控制,關注中國經濟安全」已經成了近期內頻頻見諸媒體的呼聲。

  不過,外資成為中國經濟主宰,其實並非國際社會通常所理解的「拉美化」。中國企業領袖的擔憂倒與60年代西方一個左翼學派的觀點極其相似,這一觀點已經被歷史證明是失敗的。當時,這種觀點認為,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引進西方企業的結果是把本國的經濟命脈交給西方國家,成為「依附」於西方國家的經濟殖民地。這種說法後來被70年代東亞國家經濟起飛的事實徹底否定,因為東亞國家引進西方企業和技術的結果是帶來了產業結構升級和出口擴大,結果在很多領域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本、南韓、台灣都曾有過引進外資的類似經歷,但他們並非是依附西方的「經濟殖民地」。

  其實,中國政府大量引進外資,除了種種台面上的理由,比如為了擴大就業機會,為了政府的財政稅收,還有說不出口的苦衷,即為了彌補資本大量外逃可能引起的資金失血。對於官員們來說,除了業績考核的需要之外,還有私利的考慮,即外資為中國政府官員提供的各種機會,如家屬移居外國,子女留學等等。而中國企業的生存之難,並非外資過多所引起。中國企業除了本身競爭力弱之外,還要應付複雜的生存環境,這些,需要另外專文闡述。

  中國的經濟精英從總體上來說,正好是中國拉美化的受益者,他們對政治民主化從來就不熱心甚至持反對態度,其利益一直依靠政府(官員)賜予與保護,通過與政治精英的利益結合分享資源。而政府在引進外資方面卻與他們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而中國企業家們因為缺乏權利(在憲法權利上,他們與民眾處於同等地位),不敢堂堂正正要求本國政府限制外資進入並保護本國工業的發展,故此只敢曲裡拐彎地拿著「國家經濟安全」說事。而中國這個全能政府的行為邏輯必然是:放著政府在這裡,國家經濟安全用得著你們擔心嗎?

  中國企業家的生存環境就是這樣令他們矛盾,他們受益於這一體制,但也受制於這一體制。他們與政府(官員)結合的基礎只是脆弱的眼前利益,又怎能要求這個政府放棄更大更吸引人的眼前利益來為中國企業家們未來的發展考慮?

華夏電子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盛世危言:中國的拉美化傾向(4)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