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汰換淺根路樹樹種 是深耕台灣標本兼治之道

人氣: 36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九日電)台灣每個縣市都種植路樹美化市容,但在追求速成淺碟式社會文化下,淺根性樹種反成各縣市政府路樹樹種選擇最愛,其中「榕樹」更是淺根樹種代表,每遇風必低頭、遇雨必折腰,因此,汰換淺根路樹樹種,進行深根性的樹種新計畫,則是綠化及深耕台灣的標本兼治之道。

路樹種類選擇,不僅攸關各縣市的市容發展,也關係到各縣市政府對都市計畫有否長遠規劃能力;也就是說,路樹種類的選擇看似小事,實則影響深遠。以台北市的市樹「榕樹」為例,則是淺根樹種的代表,而這種淺根性的路樹在颱風來襲時除台北市外,幾乎是各縣市街道路樹輕易見的慘況。

不少都市景觀專家認為,一般淺根性樹種易成活,生長快速,成長後樹冠茂盛,道路及公園綠化成績較易顯現,但也因根淺又受風面大,常形成「頭重腳輕」情形,再加上道路硬體建設的設計不良,風雨來襲時容易倒伏,甚至連根拔起。

在路樹先天條件不良下,偏偏今年眾多強烈颱風都千里迢迢的遠渡重洋而來,更顯得路樹倒伏的問題嚴重性,尤其是風強雨驟下,倒伏的路樹、斷枝隨風飛舞,極易造成車輛及行人的傷亡損害。

根據台北市政府「海棠」、「馬莎」颱風受害統計調查,榕樹、橡皮樹、盾柱木、菩提樹等淺根樹種,共有一千四百零九株倒伏,佔倒伏樹木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一,其餘百分之六十九共三千一百五十八株倒伏樹木,均為新植或移植未達五年根群尚未伸展穩固的樹,這些樹原本就容易雨後土質鬆軟而倒伏。

以台北市為例,在歷經多次風災,北市抽水排洪績效亮麗,風雨未造成太大淹水,但路樹受災後卻讓市容受損,甚至遭行政院長謝長廷質疑斷枝落葉未立即清理,堵塞排水。

若要分析其中原因,則可歸咎主管機關對都市景觀長遠規劃能力;法界人士表示,如果扣除「美化市容」的快速性成效,可能有政治及選舉考量等因素,主管機關應從歷次颱風對路樹所造成危害經驗中,選擇合適的路樹種類,而非一成不變繼續栽種不適合的路樹,否則所得到結果就會遭民眾批評,並浪費國家預算。

另外一項摧殘綠意的幫兇,則是道路硬體設計不當。公務單位認為,人行道更新施作時須下挖二十五到三十公分深,並舖設混凝土等人工地盤,淺根性樹種盤附表面土壤層根群常遭切除,致根群盤著力降低;人行道上留設植穴空間過小、土壤深度不夠及未拆除包裹植株根部土球的植生袋,都影響樹木根群發展及抗風防颱的能力。

現階段台北市為革除淺根性樹種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已要求工務單位重新檢視樹種的適切性,甚至有意重新遴選新市樹;市府官員指出,經相關單位研商後決定展開深根性樹種更新計畫,逐年將易倒伏且根群會亂竄,破壞道路、排水溝等硬體設施的淺根樹種一一汰除。

根據公園處規劃,原則上,遇路樹缺株補植、歪斜樹換植、配合工程移植後復植等情形時,都將換植抗風性較強的深根性原生樹種為主,包括樟樹、茄苳、黃連木、無患子、烏臼、羅漢松、竹柏、杜英、苦楝、流蘇等。至於現有仍未換植的淺根性樹種,將採截剪方式降低高度,增加抗風性。

工務局表示,人行道植穴將建議改採帶狀式植穴,以利植株的根系發展。此外,因植穴面積不足致新植樹木支柱支撐力不足問題,未來也擬比照台北縣作法,選擇適當路段的分隔島試辦鋼索牽引,當颱風來襲並發佈海上警報時加掛鋼索,以取代植物保護架的功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