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來台辦特展今亮相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北一日電)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天起推出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製作的「生命的律動」特展。這項特展以自然時鐘為展覽設計方式,以不同生物的計時方法,探索生物存活在不斷變動中的自然環境產生的相互關聯,進而深入思考大地與生物變化的關係與方法,同時揭示人類如何打亂自然的律動。



迴異於一般的博物館展覽參觀經驗只能用眼睛「看」,要與展品保持相當的距離,這項展覽必須同時用耳朵「聽」及用雙手「摸」才能一窺全貌。

充滿卡通人物、節拍器、酷炫的音效、點頭狗、博物館標本及魔術技倆的這項特展,活潑的卡通版面十分適合家庭觀眾、學生團體與七至十二歲的學童參觀,全部展覽圖文均有中、英雙語對照。

不同於傳統圖文的展現方式,這項特展是一個有趣而且不拘泥於固定形式的展覽,而且「反主為客」提出的問題比答案還多,讀起來甚至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例如,公絲魚與郵件運送車有什麼共同點?花可以告訴我們現在的時間嗎?旋渦蟲為什麼有兩個時鐘?雨林在什麼時間最吵雜?為什麼鱈魚像一棵樹?夏天裡,魚可以不靠水而生存嗎?你想植物會睡覺嗎?鳥的腸胃什麼時候才會裝滿石頭?

觀眾會在展場內發現許多有趣的答案,包括雛菊的英文名字「daisy」是源自「白晝之眼(day’s eye)」,因為它會在清晨開花、而在黃昏時閉起來;在潛水艇內工作的人無法接觸陽光,所以他們就自己製造白天跟晚上─白燈代表白天、紅燈就是夜晚;另外,德國人稱睡鼠為「七月鼠」,因為牠的冬眠長達七個月之久等等,都是為了誘發觀眾感受生命中各種時間在運作的奇妙。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量的互動性展示,揭露了自然界許多令人驚奇的故事,甚至要求觀眾可以倒一桶冷水到螃蟹身上重新調整牠體內的時鐘。

展場內還有一個特別的「時光劇場」,以一種新的、戲劇化的方式展示這個世界,介紹「自然界的鐘」的概念及環境中的各種節律(包括日節律、潮汐節律和年節律等)。強烈韻律的影片音效、時間的錯置與緩慢的影像,將使觀眾沉浸在生命的律動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