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中國政策 先發制人

標籤:

【大紀元11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特稿)美國總統布希這次訪問亞洲四國,在訪問中國前夕,出人意表地在日本京都演講時公開讚揚台灣的民主成就,並暗示中國應該以台灣為典範,學習台灣發展民主自由,才會贏得國際尊敬。這與布希過去處理兩岸問題的模式出現差距,顯示布希已改採先發制人的中國政策。

過去美中領導人見面,美國很少主動提到台灣問題,都是被動等中國提起,才以標準答案應付了事。所謂標準答案,就是「美國基於三個聯合公報,信守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美國遵守台灣關係法,有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協助台灣自衛的義務」。但是這次,布希根本還未踏進中國大門,就先下手為強,而且相當「刺耳。」

布希在京都演講時還說:「中國人民應在不受國家管制下做禮拜、印製聖經而不必擔心受到懲罰」、「在實行經濟改革過程中,中國領導人已體認到,通向自由之門一旦打開,那怕只是一道細縫,你就關不回去。」

要講這些話,布希行前在白宮接受新華社記者訪問時,就已先行預告,只是沒有想到他不是到北京才說,而是在未進中國國門之前,就大聲講,不但講給中國聽,也講給全世界聽,當然也講給反中情緒正高漲的美國民眾聽。

其實,布希的先發制人策略,不是到京都才發動,在華府就已先有動作。布希在出發前一天,在白宮接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

按常理,要到人家家裡作客,總是希望先營造良好的氣氛,但是布希卻不照牌理出牌,在中國的抗議下,先接見達賴喇嘛,白宮並向記者透露兩人討論了西藏自治和宗教自由的現況。達賴則說西藏的宗教自由毫無進步。

既然布希已在京都先提台灣問題,並稱讚台灣一番,到北京後,胡錦濤應該不會再自討沒趣地再提台灣,讓布希有再表演一次的機會。這是先發制人的優勢。

布希改採先發制人的策略,有它形成的背景。首先,布希連任總統後,以在全球推動民主自由為職志,但是總讓人覺得只找弱小開刀,對中國這個「大國」,儘管國務院對它的人權紀錄和宗教自由做出極負面的評價,卻僅及於呼籲。因此這次決定開殺戒,讓國際社會覺得他是「玩真的。」

其次,布希在京都的表演,也有「國內消費」的作用。北京自從今年三月在美國的激烈反對下,執意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令美國朝野憤慨;接著又有人民解放軍將領公開威脅要以核子武器「夷平幾百個美國城市」。過去美國人只是人云亦云地談中國威脅論,現在突然間好像已經變成隨時會發生。此外,中國還公然在世界上與美國搶油,導致油價飆漲;再加上兩國一觸即發的貿易戰爭,布希在京都開砲,有「大快人心」的作用。

另外,布希在國內因幕僚涉嫌洩密遭起訴、國會參眾兩院共和黨領袖各因瀆職遭調查或起訴、卡崔娜風災救災不力、伊拉克戰爭越戰化、大法官提名人遭自己共和黨議員杯葛,在在使他灰頭土臉,聲望跌到五年來的最谷底,因此在海外挑戰人民討厭的北京政權,也有轉移焦點的作用。

這次布希訪問中國,原先中方希望宣佈布希前來進行「國是訪問」,但是美方聲明只是「訪問」,顯示美方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想製造美中關係良好的假象。

中國的崛起已是一個事實,美國也認清了這個事實。美國更體認到中國對美國而言,的確是一個潛在的威脅。而要解除這個威脅的辦法不是對抗,而是加緊催促中國民主化。這也就是國務卿萊斯一再強調的,希望中國在國際上扮演正面的角色,或者副國務卿左里克所說的,希望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共負成敗合夥人(respo-nssible stakeholder)」。民主就是安全的保障。中國民主,美國就安全,這是布希京都談話的精髓所在。

相關新聞
布希小泉將與林信義雙邊峰會
組圖:APEC領袖高峰會南韓釜山登場
布什訪中將下榻美資飯店
布什將去北京教堂禮拜 支持宗教自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