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網路開店僅約三成獲利

標籤:

【大紀元11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名璽台北二十三日電)網路風潮方興未艾,許多「個體戶」將網路虛擬商店視為低成本、高獲利的創業模式。根據調查今年卻只有34.61%的業者獲利,12.59%達成全年損益平衡,21.33%曾有單月損益平衡、全年尚未獲利,高達31.47%的店家仍虧本。

這項「2005年國內電子商務經營現況及發展趨勢分析」調查,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電子商務研究所發表,以問卷調查方式發出670份問卷,回收335份,有效回收率50%;受訪電子商店為經濟部商業司公布的「資訊透明化信賴電子商店公布欄成員」。

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經理劉毓民說,我國B2C(企業對消費者)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逐年攀升,但其中也有不少問題。

調查顯示,電子商店業者認為經營困難度高於實體商店的比率,雖低於去年的65%,卻也有51.16%過半數的比率;業者經營上最大的問題分別是「網站知名度不易拓展」,占24.94%,及「網址不易被消費者知道」,占13.98%。相對應於網路購物者有30.1%只「光顧」最常去的兩家店、甚至有17.1%只「專注」一家電子商店,可見業者拓展知名度的困難。

劉毓民分析,知名度不高是網路開業的難題,但是卻有21.5%的業者「完全沒有行銷及宣傳費用」;有編行銷預算的業者,76.9%採用網路作為宣傳平台及手段,使用傳統媒介只有19.2%。另外,關於希望政府提供什麼樣的協助,有21.9%的業者期望政府「訂定網路安全、交易機制等相關法令」,15.5%盼「提供相關法令之諮詢」。

電子商店業者最關心的網路安全問題,正是網路購物者卻步的主因。劉毓民說,網路使用者有28%擔心「交易安全性」,不敢上網購物;即便是網路購物者,尚有18.1%關心「個人資料保密」及18%關心「交易的安全可靠性」。雖說安全是個問題,對於仍喜愛網路購物的網友來說,「價格便宜(占45%)」與「方便(占30.8%)」是主要的吸引力。

在價格便宜與便利的雙重優點下,網路購物者選擇付款方式以「線上信用卡刷卡(占31.8%)」及「銀行匯款或轉帳(占24.3%)」為大宗。劉毓民說,「到便利商店付款」的比率居第三位,有22.6%,與只有3.5%的電子商店業者選擇便利商店作為出貨方式,出現「業者與消費者」間的矛盾,建議業者重視此點。

這項針對網路電子商店業者與消費者所做的分析,是資策會「電子商務法制及基礎環境建構計畫」成果發表會中的一部分。分析也預估,我國2009年B2B(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達新台幣12兆7717億元,比2004年的6兆2178億元成長兩倍。

相關新聞
美四口之家掙多少夠活 紐約加州並非最貴
英偉達登頂「全球股王」 黃仁勳訪台掀熱潮
納斯達克加強審查中港企業IPO 防暴漲暴跌
消息:法拉利首款電動車50萬歐元起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