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時代 非洲能靠黑金鑽石翻身嗎?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11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特稿)隨著全球石油價格突破每桶六十到七十美元之後,未來數十年主宰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石油能源如何開發取得,已是各國思考能源戰略的核心。在主要石油進口國紛紛尋找替代市場、中東地區油量產出不確定的情況下,油源藏量豐沛且有待探勘的非洲大陸立即成為全球注意的焦點。

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世界石油大會 (WPC)在南非經濟大城約翰尼斯堡召開,這項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行的會議,對非洲而言具有雙重的重大意義。首先,它凸顯了非洲在能源領域方面日漸增加的影響力;其次,如茅利塔尼亞、利比亞等新興石油生產國的出現,不僅加速全球對非洲能源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被稱為「黑金鑽石」的石油,將使非洲從受援國轉變為國際社會競相爭取合作發展的對象,這對亟欲擺脫數百年貧窮狀態的非洲,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議題。

「今日非洲」 (Africa Today)」雜誌在大會舉行期間撰發的特刊中指出,非洲國家未來的發展必須取決於石油儲量如何妥善運用,而隨著愈來愈多的油田探勘發掘,非洲大陸將吸引更多的資本和技術投資。

非洲主要石油生產國在大會上便紛紛揭示本國未來的石油生產投資大業,非洲最大產油國奈及利亞的國營石油公司 (NNPC)管理部主任庫洛波肯表示,奈及利亞希望在二零零八年以前吸引六百七十億美元的投資,讓奈及利亞的石油儲量在二零一零年以前達到四百億桶的水準,屆時每天的生產量為四百五十萬桶。

庫洛波肯還表示,經探勘發掘,奈及利亞目前原油儲量為三百億桶、冷凝氣約五十億桶,深海油田也有七十億桶的儲存量,未來十年的天然氣貯存量估計可達十九兆立方英尺。這說明,奈及利亞除了在穩定全球能源的關鍵時刻將扮演重要角色之外,也希望透過能源供給能力的增加和未來的投資計畫,能讓國內生產毛額在十年內加倍。

他強調,石油能源不僅對全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它更佔奈及利亞GDP的百分之三十、政府歲收的百分之七十;六百七十億美元投資金額到位後,奈及利亞將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持續快速改進國內社會經濟條件,這對中西非地區的經濟生存和維持民主更顯重大。

利比亞國營石油公司科技計畫部主任貝克在會中也指出,目前利比亞石油儲量為三百九十億桶,但還有兩百六十一處藏油地點未經探挖,未來十年吸引七十億美元的投資後,利比亞的產能將可提高到每天一百八十萬桶。

近年來新興起的安哥拉的Sonangol石油公司副總裁阿比里歐表示,安哥拉國會去年通過新的石油法後,不僅有助於石化上游產業保持指數成長,透過公開發行油源探勘執照和開發海外新油田後,已讓安哥拉的石油生產量從每天的七十萬桶增加到兩百萬桶。

非洲主要產油國對自己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角色充滿信心,是有根據的。據世界石油組織估計,到二零五零年以前,全球汽油消費量將增加二點五倍,而在油價居高不下的情勢下,世界石油大會前任主席羅仁認為,過去每桶十八到二十美元的情況將不復見,全球可能必須面臨目前新油價長達數十年時間。

此外,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只負責定量配額供給而較少考慮市場需求。對於OPEC成員國在二零二五年以前是否有能力達到每天生產一億一千萬到一億五千萬桶石油能源需求的目標,OPEC代理祕書長艾爾德溫表示,這並不是成員國能創造多少投資和產能的問題,而是這一需求預測不一定會實現。

在OPEC對石油增產保持審慎控制的情形下,非OPEC會員的赤道幾內亞陸續建造了阿爾巴、查菲洛油田,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奈及利亞近年來也共同設定深海聯合開發區;查德和蘇丹透過興建主要油管進行油源開發之後,更巨幅增加了非洲國家的石油收入,而國際石油商如雪弗龍 (Chevron Texaco)、託妥 (Total)、艾克森美孚 (ExxonMobil)等,從一九九九到二零一三年僅在安哥拉便投資三百九十五億六千三百萬美元在主要深海油田,使得安哥拉五到七年內的總產量可從每天的一百萬桶增加到兩百萬桶。

藉石油而富是非洲產油國的最大夢想,不過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最近發布的一份預測報告卻指出,高油價與原油生產大增,雖將提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等國明年的經濟成長,卻仍不足以達成聯合國設定的消滅貧窮目標。以奈及利亞為例,石油出口預估值將從百分之四點七增加到百分之八點一,但人口成長快速的奈及利亞除非在未來十年維持每年百分之十的經濟成長,否則奈國還是無法大幅降低貧窮人口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石油產業每年貪污的金額估計高達一兆美元,如果非洲產油國政府不能建立一套透明化的標準和採取果斷的行動,除了會影響外在投資環境,也將在社會內部問題上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在過去已有許多前車之鑑。例如,奈及利亞在前軍事獨裁者阿巴查統治期間,雖然經歷了一九九零年代的油價飆漲,但貪污嚴重、政府恣意開支和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使得奈及利亞和一九七零年的委內瑞拉一樣,民眾未因石油而改變貧窮狀態,國家倒是聲名狼藉。

再以非洲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安哥拉為例,「國際人權觀察」 (Human Rights Watch)估計,從一九九七到二零零二年,安哥拉一百七十八億美元石油收入當中,竟然有四十二億兩千萬未被政府列在歲收項下。國際審計公司KPMG在二零零二年所做的分析報告中,更發現安哥拉的石油收入是直接匯入獨占的石油公司Sonangol或總統府。這些惡例,更加深了「石油詛咒」的說法,也就是石油收入被非洲國家的執政黨利用從事政治鬥爭,而流失的國家收入當中,又有相當可觀的金額最後轉到部分政治人物的海外私人帳戶內。

能源是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誰控制了石油,誰就能獲得經濟發展的主導權。但石油工業必須擁有先進探勘技術、投入豐沛資金。對非洲大陸來說,在人才不足、資金欠缺的環境下,快速致富的最佳途徑唯有仰賴跨國石油商的投資與石化人才的協助,然而,主要來自歐美的跨國大型石油企業非但沒有讓債台高築的非洲窮國致富,反而成了這些國家貪污腐敗、內部不穩定的根源,這一切,就像「地球之友」組織 (Friends ofthe Earth)所說的,「都是石油惹的禍」。

南非「郵衛報」 (Mail & Guardian)引述「全球目擊」 (Global Witness)主任泰勒表示,西方企業和銀行共謀串通剝奪非洲的資源,相關國家和政府必須追查、計算非洲部份地區的石油和礦藏收入,以確保這些金錢不會被貪污官員盜取。

英國「衛報」 (Guardian)在一項調查報導中便發現,在過去,非洲發展不振的原因在於英國、法國和德國相互搶奪殖民地,但到了今天,美國、英國、法國和中國的企業為了爭奪非洲的天然資源,從長年動亂和貪污腐敗的政權統治者身上謀取私利,跨國企業所追求的利潤明顯與非洲窮國和多數受苦難人民的利益相衝突。

這項調查還指出,赤道幾內亞規模龐大的天然氣計畫和安哥拉的石油開採計畫,中間都有著西方跨國企業和銀行的身影存在。以赤道幾內亞為例,前身為英國國家天然氣公司的BG plc.與歐比安總統完成一項協議,即未來十七年內,BG plc.可買斷赤道幾內亞液態天然氣的生產。

此外,美國參議院曾指控英國匯豐銀行 (HSBC)協助歐比安挪用赤道幾內亞的石油收入,讓歐比安利用盧森堡、賽普勒斯的金融黑洞為自己開戶存領現金。而隨時被政變威脅的赤道幾內亞似乎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從外伸進來圖謀該國的石油財富。

在同樣內亂不止的安哥拉,英國主要的開發銀行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也被指控藉由提供安哥拉政府數十億美元的貸款,控制該國未來的石油生產;而奈及利亞前軍事政權領袖阿巴查也在美國石油公司的行賄下,導致其國家數十億美元的石油財富就這樣被掠奪。

除了英國和美國的跨國企業和銀行造成非洲持續貧窮之外,中國企業也伸出黑手,武裝支持蘇丹和查德的軍事政權;而撒哈拉以南地區第四大石油生產國的剛果,在法國國營石油公司Elf的控制下,不但沒有致富,現在反而成為全球人均債務最高的國家。

非洲產油國也不是不知道石油與貪污、內亂之間的關聯性,為了擺脫國際石油生產商的控制,南非冶礦能源部長漢德里克女士在世界石油大會上表示,非洲大陸將考慮建造屬於自己的石油公司,以確保非洲石油資源能被有效利用造福人民;南非總統姆貝基在開幕式中也指出,高油價的結果,窮國受到的傷害兩倍於富有國家,而現在正是石油產業面臨聲譽和信賴問題的時候,他期待石油產業、非政府組織和各國政府代表能一起投入,除了強化穩定全球能源價格之外,並進一步改變非洲的邊緣化處境及降低貧窮。至於結果,大家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相關新聞
綠色行動新主張---節能小絕招
雷曼兄弟:油價恐再上漲 亞洲通膨壓力大
非洲中東社會風俗習慣vs人權:女性陰部切除術
美國感恩節返鄉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