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超越”富”而不”善”

BBC中文網中國事務特約撰稿人 江迅

標籤: ,

【大紀元12月17日訊】
透視中國

華僑扶貧

貧困的農村
中國貧困農村有許多孩子失學
有一種快樂叫慈善。半月前,隨著20多位馬來西亞華僑華人讀者組成的愛心助養團,去安徽蒙城行善,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此行由常青集團兼星洲媒體集團執行主席丹斯裡拿督張曉卿率領。

這一”愛心助養兒童計劃”,是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基金會和安徽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共同策劃的。

助養團的成員們在不同場合一再表示,能”圓安徽貧窮孩子一個讀書夢”,是人生一種快樂。目前《星洲日報》讀者已認養2000多名安徽貧困學童,每年每名兒童受助養資金700元人民幣。

這些馬來西亞華人讀者不是富豪,但他們說,行善也是一種財富。他們的人生因行善而顯得豐富。張曉卿則捐資50萬元人民幣,修建蒙城縣雙澗鎮張寨小學和孫溝小學。此外,他還助養了100名貧困學童。

馬來西亞讀者行善後沒有幾天,即11月20日,中華慈善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共執政以來首次由政府與民間慈善組織共同舉辦的慈善大會,也是政府首次向社會發出支持慈善事業的強烈信號。

包括慈善組織、環保組織等民間組織,開始得到政府的承認和支持,並開始獲准與政府一同開展相應工作。這一意義尚沒引起境外的重視,其實意義相當深遠。

中國富翁與慈善業

中國整體的慈善事業不發達,中國不缺少富翁,但慈善家很少。有這麼幾個數字孟2004年中國企業的社會捐贈不到10%,善款太少了。

當年非典(SARS)期間,中華慈善總會總共才收到770萬元人民幣捐款,其中只有一個富人以個人名義捐了200萬元人民幣。13億人口的大國,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富人至少有23萬名,當國家面臨如此嚴重的災害時,中華慈善總會才收到這麼點錢,令人感嘆。

中國工商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但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即只有不足1%企業參與過捐贈。近年來,中華慈善總會所獲捐贈的70%來自境外,包括港澳台,而中國大陸富人的捐贈不到15%。

有消息說,800多萬元一輛的賓利豪華轎車,在中國大陸市場上供不應求,比起美國和英國這些發達國家,中國竟然成了豪華轎車最大的銷售市場。無疑,有些企業家擺闊揮霍確實大氣,但在慈善方面卻顯得如此小氣。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近4年給慈善事業的捐款達235億美元,相當於他現有淨資產的60%。在他50歲生日那天,他在倫敦宣稱,將捐出所有個人財產數百億美元給社會,不會作為遺產留給子孫。

早些年,比爾。蓋茨在一次接受意大利傳媒採訪時回答過三個問題。

問孟你認為最不能等待的是什麼?

答孟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

問孟誰不會第二次前來敲門?

答孟對一個四五十歲的男人而言,不會第二次前來敲門的只有初戀。

問孟現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麼?

答孟恕我直言,是行善。

在中國大陸,像比爾。蓋茨那樣懂得”財聚人散,財散人聚”道理的富人還不多。成熟社會的標誌是,人們脫離了對物質的追逐,而去發掘生命中另一些抽像的形而上的價值。慈善事業不僅展現人們對社會的愛心善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標示了人的文明程度。

企業家余彭年

餘彭年是讓人敬佩的一位私營企業家,多次採訪過他。今年83歲的餘彭年確是個傳奇式人物。

他生於湖南省漣源藍田鎮,早能在上海拉過黃包車,擺過地攤,47年前來到香港,經歷一番拼搏,經營酒店、寫字樓、房地產,資產遍布港台和海外,坐擁30多億身家。

他在深圳有一家耗資20億港元的彭年酒店,2002年6月1日起,他讓希爾頓酒店管理公司接手管理酒店的日常工作,酒店也改名為深圳希爾頓彭年酒店。

同一天,他向深圳人大提交了財產捐贈意願申請,要求人大立法保護自己的酒店及其它產業的所有利潤,全用於社會福利事業,自己的財產永遠不作遺產由任何親屬繼承。

餘彭年此舉是為了讓尊敬有更多精力傾心於”光明行動”中去。他患過白內障,深深感知失去光明的痛苦,於是下決心要幫助那些患白內障困擾卻無錢醫治的窮人。

“如果好事做得開心,比做生意賺錢更重要。我想做個好人,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評論,我會繼續去做。”
企業家余彭年
2003年餘彭年在北京簽約承諾,為西藏、內蒙古、甘肅等9個省區的貧困白內障患者提供免費治療,用5億港元分5年時間,免費治療15萬至20萬白內障患者。

記得有一次,餘彭年在中央電視台說孟”如果好事做得開心,比做生意賺錢更重要。我想做個好人,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評論,我會繼續去做。”

2004年和2005年,在英國人胡潤推出的中國大陸慈善排行榜上,餘彭年都名列前茅,幾個月前,他又登上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的慈善排行榜。

慈善排行榜

說到慈善排行榜,當下不少人推出排行榜持保留意見。由於中國的社會特色,常常有不少以匿名方式捐贈的善人,讓他們上榜,就違背了他們的最初意願,如果將他們排除在排行榜之外,又難以體現排行榜的準確和公正。

再說,什麼是慈善家,不少收入一般卻數年來每月堅持向各種各樣慈善機構捐贈,每次捐資一、二百元人民幣,他們不可能上排行榜,但他們又是不是慈善家呢?他們安老、扶幼、救孤、助學、濟困、助醫,體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慈善精神,正是有一大批這樣的慈善者,匯聚成一座城市慈善精神的萬千氣象。

慈善制度與政策的缺失

廣東遭受90年以來最大水災
廣東遭受90年以來最大水災
在中國大陸,富人捐贈少的現象,也讓人看到慈善制度和政策上的缺失。今年早些時候,廣州慈善會接受的洪災善款為20萬元人民幣。偌大的廣州市那麼富裕,怎麼善款如此寥寥呢?

2004年印度洋海嘯捐款,在10天內廣州人就捐了1800萬元人民幣,可見廣州人樂善好施。這次洪災的捐贈,途徑單一,程序複雜,善舉難行,募捐活動宣傳造勢不力,募捐點單一,海嘯捐款時滿城遍角都是募捐箱。

這次廣東洪災的募捐手段因循守舊而創新乏力,主要採取道德呼籲,而印度洋海嘯募捐時,全市義賣義演等全城行動的種種方式,無疑是一種總動員。

發達社會的慈善事業已具備組織化、網絡化、制度化、規範化特徵。剛剛結束的中華慈善大會,國家民政部剛剛發佈《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綱要(2006-2010)》,將完善慈善稅收減免政策,多做善事可少繳稅,大學將設立與慈善相關的專業以培養專門人才。確實,慈善業還有待制度環境的優化構建。

有一種倫理可以溝通貧富,有一種採訪就叫行善。 (转载自BBC中文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我的義工經驗
明年正副議長選舉 南檢指示佈線查賄
施茂林:社區生活營 彌補家庭失調功能
縣長室修繕引爭議 雲縣府強調功能改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