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通過布希冀求的限制集體訴訟立法

標籤:

【大紀元2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鍾行憲台北特稿)美國眾議院十七日以二百七十九票贊成、一百四十九票反對的表決通過大幅修改集體訴訟案件規則的一項立法,實現布希總統第二任期施政目標之一。新國會迅速通過布希冀求幾年的這項立法,顯示共和黨人和他們的企業支持者影響力增加。

由於美國參議院已在十日通過這項立法,布希總統最快可在台北時間十八日晚間將它簽署成為法律。

集體訴訟公平法的目的是保護企業,並且阻止訴訟律師在仔細挑選的州法院興訟謀取鉅額利益。它將把大部分集體訴訟案件交由聯邦法院審理,因為聯邦法院形容不太同情原告聲稱受到公司詐欺或疏失所害而提起的集體訴訟案。

根據這項法案,原告來自幾個州的大多數集體訴訟案的適當管轄權隸屬聯邦法庭,只有三分之二原告來自同一州而被告的企業總部也設在當地的少數集體訴訟案仍將由州法院審理。

這項法案在過去幾年都曾接近通過的邊緣,但是主要由於民主黨籍參議員成功提出程序上的障礙而功虧一功虧一簣。此一法案只是白宮尋求以法規限制布希所謂太多尋求鉅額賠償的毫無價值法律訴訟的更大行動的一部分。

布希總統在眾院表決通過後表示,他期盼將此一立法簽署成為法律實施。他說,這項法律會有助於保護受到不當傷害的民眾,「同時減少妨礙我們法庭正常運作、傷害經濟、減少工作機會並且增加美國企業負擔的毫無意義法律訴訟」。

此一法案的支持者說,集體訴訟案劇增讓企業付出太多賠償款,而那些成本最後是以更高物價的形式轉嫁給一般消費者。

眾議院多數黨黨鞭布朗特(共和黨,密蘇里州)說:「無謂的法律訴訟正妨礙美國司法制度的正常運作、危及美國的小型企業、威脅許多人的工作、也抬高消費者必須支付的物價。」

布朗特又說,把這些集體訴訟案交由聯邦法庭審理會確保州法官不再「一成不變的批准讓律師得到鉅額報酬而集體訴訟案原告幾乎一無所獲的和解」。

反對與贊成此一立法的雙方一致認為,民主黨籍參議員今年無法攔阻表決顯示,參議院中增加四名共和黨籍參議員加上白宮的幕後遊說努力,如何能以果決和可能影響深遠的方式轉變華府的權力平衡。

眾院議長哈斯特(共和黨,伊利諾州)形容這項表決是「朝向擺脫抑制我們經濟與美國勞動力的主要束縛之一|訴訟浮濫的歷史性第一步」。

但是眾院少數黨領袖裴洛西(民主黨,加州)指稱這項法案是「犧牲消費者而給大企業的回報」。

帶頭在眾院議場為反方辯論的密西根州民主黨籍眾議員康耶斯警告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程序調整。把這些案件交給聯邦法庭審理會使許多案件石沈大海。」

然而,許多民主黨籍眾議員對此一論點的懷疑最後促使此一立法獲得通過。在參議院,集體訴訟的新規則是得到陶德(康乃狄克州)、范士丹(加州)和舒默(紐約州)等表決時大致偏向自由派的民主黨人支持。

他們同意美國總商會等鼓吹者的說法:在州法律東拼西湊的情況下提起集體訴訟案產生不合理的判決,也引起原告的律師任意在同情這些案件的法庭提起訴訟。

最出名的這些法庭之一在伊利諾州麥迪森郡,布希上個月為通過此一立法進行遊說時曾前往當地訪問。

一位白宮官員十七日晚間說,麥迪森郡吸引可疑集體訴訟案的紀錄是布希總統急於在二十日上午啟程前往歐洲訪問之前儘快簽署此一法案的一個原因。

這位白宮官員指出,自今年初以來,已有二十三件集體訴訟案在麥迪森郡提出。其中十九件是律師了解這項法案即將獲得通過時在過去一週提出的,因為此一新立法不能溯及既往。

曾在集體訴訟案中為雷諾茲菸草等大公司辯護的律師韋柏說,此一新立法消除了不利被告的「傾斜」,因為聯邦司法制度有「更明確而可預測的法律」。

韋柏指出,像麥迪森郡這樣的磁石法庭存在,導致不希望冒不可預測的風險和花費鉅款進行訴訟的公司接受「形同勒索的和解條件」。

反對者辯稱,聯邦法庭沒有受理集體訴訟條件,因為集體訴訟案通常涉及州消費者保護法律的諸多問題,聯邦法官通常以幾個州的法律應如何在案件中引用令人混淆為由拒絕開調查庭,但是他們最後都無功而返。

消費者團體「公共公民」的克雷布魯克說,聯邦制度中的這些集體訴訟案程序障礙正是企業的遊說團體急於促使此一法案通過的原因。她預測,在新規則下「許許多多集體訴訟行動將無法成案」。

克雷布魯克又說,可能獲得鉅額和解金的集體訴訟大案件仍會找到願意一試的律師,但是對向信用卡公司、保險公司或「每天進行詐欺」的其他公司尋求賠償的受害人來說,集體訴訟將不再是一有用的工具。

但是新措施的支持者表示,真正受害的消費者在尋求抑制「贈券和解」的新立法下情況也許會更好。在那些和解條件下,訴訟律師獲得鉅額的律師費,消費者得到的是只能購買其他物品抵用的低價值贈券。在新立法下,達成和解的律師只能根據消費者獲得的贈券價值收取若干百分點的費用。

相關新聞
布希國情咨文 以減稅減少訴訟促進經濟
美電影協會錄音著作協會表揚台盜版取締成效
重慶歐興明手書《鳴冤狀》
國親律師團:選舉無效之訴判決違法 已提上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