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书时代来临 缓和地球暖化之路仍漫长

【大纪元2月2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徐崇哲特稿)一九零三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阿瑞尼亚斯 (Svante Arrhenius),早在一八九六年便提出警告,燃油与燃煤将会使大气层充斥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及地球暖化。当时是汽车发明前的马车时代,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展开,他的主张被视为极端言论。

“温室效应”这个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便是阿瑞尼亚斯当年所创。

一九九六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气候变迁研究小组”预估,若要在二十一世纪末将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工业革命前的两倍,则全球排放量必须削减一半。时隔一世纪,大多数专家都相信艾赫尼尔斯所言属实。

今年二月十六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自一九九七年起研议,终于在七年之后上路。这项规范先进国家废气排放基准的议定书,打从一开始即争议不断,期间虽共获一百四十一个国家支援,但三十八个工业化国家当中,却有美国、澳洲及摩洛哥三国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加入,开发中国家中国、印度与巴西人口总数占全球逾三分之一,却不列入规范之列,尤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因而形成不公平现象。

根据议定书,已开发国家必须以一九九零年为基准,在二零一二年之前减少六种“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达百分之五点二,这六种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笑气)、氢碳氟化合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

科学家已确知一项数据:工业革命开展至今,地球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已增加百分之三十五,尽管学界对于其影响范围、原因,甚至真实性仍有激辩,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系教授林真就认为,一直试图推销气候改变已有共识的观念的人,是在危言耸听。美国政府也以暖化是否正在发生及是否人为造成提出质疑。

然而。地球气温改变的证据仍持续出现。

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 (NASA)上周表示,气候状况加上温室效应,今年全球气温将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美国斯克里普海洋学研究机构的巴奈特,率领一群研究人员比对全国海洋与大气局数百万笔读数后得到结论:全球海洋持续暖化。巴奈特说:“全球是否有暖化迹象的辩论已落幕─至少对有理智的人来说。”

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三十六,居世界第一,却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广受批评。不过,美国国内已出现自愿性交易系统,例如一群大企业参与组成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Exchange),积极规划成立其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并已达成二零零六年之前减少百分之四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协定。

京都议定书规范已开发却放松开发中国家废气排放标准,以及超级强权国家的我行我素,在在都让这项议定书成败难料。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共和党参议员哈格尔说:“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当代的重大挑战之一。”

相关新闻
中央社新闻小百科: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蓄势待发 联合国:只是第一步
台行政院:不以增加核能作为减碳手段
北京学界指京都议定书对中国形成压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