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 :「機器人更像人」的迷思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24日訊】「機器人更像人」,這是不久前一家日報的一則消息之粗黑字標題。它其實是要表示「新一代」的機器人,由於行走跑步速度更快,行進時若遇障礙,還會轉彎繞道,因此更為聰敏靈活,比起舊型機器人來,「更像人」也。也就是說,新一代機器人比上一代更接近「真正的人」。

這是日本的本田公司最近展示的最新一代ASIMO,它首度能以時速三公里「跑步」,相當於人類休閒慢跑的速度。ASIMO還可辨識人們的動作、姿勢、面容和聲音、上下樓梯,並具備上網功能。此外,ASIMO的高度一百三十公分,身軀不會在辦公室格局中被淹沒,它的中央處理器效能相當於五部個人電腦,因而對於刺激的反映更快速、運動更流暢,在人群中行進時不會擋到他人的路,若遇到障礙會自動繞道而行,這意味著它在辦公室負責發送郵件時,會自動避開諸如桌椅、員工等障礙物。

經由這樣的描述,我們已可得知新一代機器人的確會做更多「真人」所做的事,也就是對人來說,「與人愈來愈像」。既然與人愈來愈像,對人所產生的「替代性」也更高,那麼,搶走人的工作機會也就愈來愈高,「取代人」也愈來愈容易。我們也知道,取代的最先是體力工作,特別是具標準、固定操作方式的工作,而從事這類工作者是社會裏所謂的「弱勢者」,也就是教育程度低、技術程度低靠體力謀生者。一旦機器人愈來愈普遍,造價愈來愈低,靈敏度愈來愈高而「更像人」,全面替代這類人的日子也就來到了。

可以想像的是,機器人不具人的七情六欲,不會頂嘴、不會發脾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比「真人」好用多了。這樣的日子果真到來,「低階失業者遍野」,不正是鮮活寫照嗎?會有這麼一天嗎?我們不應未雨綢繆嗎?如果製造機器人的技術愈高,進展到能製造出會思考的機器人,豈不更像人?如此一來,取代真人的範圍又更擴大,到最後「全面」取代人,這種電影情節會實現嗎?這與「複製人」的差別何在呢?

其實,「機器人更像人」還有更深一層的涵義,那就是說「當今的人」已經偏離了人的本質,已經「不是人」了!「人」應該是有血、有肉、有靈魂、具善心、愛心,會甘願從事分工合作、彼此尊重、具備倫理道德修養的。古人所說的:「人之異於禽獸幾稀矣!」指的就是人是有文化、有道德、會學習改過、不會耍陰謀、害人、不誠信等等。

可是,看看現代人,「人心沉淪」的結果,「人人為近敵」的場景已十分普遍,心狠手辣、「禽獸不如」的形容詞也都出現了。以此角度觀察當今出現的「機器人」,其單純只會幫人而不會害人,不是「更像人」嗎?與日漸沉淪的當代人相比,「機器人更像人」,信哉!──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日本人口老化 要靠機器人造汽車
豐田汽車將在工廠採用機器人取代人力
南韓自稱研發出最聰明的機器人
南韓稱已開發全球最聰明機器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