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遠哲︰中研院也要世代交替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許敏溶╱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回台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至上月中旬滿十一年,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中研院也需要世代交替,他明年10月院長任期屆滿絕不留任。

他還說,知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將兼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與台灣合作研發對付病毒的疫苗,讓中研院成長為能夠吸引傑出人才加入、並讓院內同仁有信心與全球競爭的機構,是他任內最感欣慰的事。以下是訪談紀要:

記者問:在院長第十一年的任期裡,中研院有哪些革新和進展?

李遠哲答:過去一年中研院基因體大樓落成、下設的育成中心展開運作,應用工程研究所籌備處轉型為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裁併為「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法律學研究所、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中心也相繼成立,都吸引不少傑出人才加入,這些都是院內整合的成果。為培育世界級大師,中研院還新推動了「深耕計畫」。

問:基因體中心成立一年,有什麼具體成績?

答:基因體大樓沒正式啟用前,基因體中心的研究分散在生物醫學、分子生物和生物化學等三個研究所,並建立了一些核心設施,就提最近的幾個例子來說,陳垣崇領導的團隊以突變老鼠尋找致病基因、翁啟惠領導的抗SARS藥物的研究和酵素抑制劑開發、游正博領導的幹細胞研究等等,都有不少進展。

以生醫所長陳垣崇為例,他的團隊利用孔祥智負責的突變老鼠核心設施,發現「史蒂文斯 – 強生症候群」的致病基因,是全球針對這種嚴重藥物過敏症第一個找到的基因標記,能據以研發用藥前的篩檢試劑,事前檢驗避免發生不良反應,好幾家國外知名大藥廠來接觸,想買台灣的研發成果去發展試劑,但我們認為應由育成中心的衍生公司來作,雖然辛苦一點,卻對台灣生技產業生根發展大有助益。

台灣過去有很多對生技產業的投資都失敗了,關鍵在真正了解生技產業發展、判斷何種技術值得設公司的人才不多,所以中研院近年來努力延攬。

基因體中心主任翁啟惠就是研發和產業都懂的人才,何大一院士不但是中研院育成中心的顧問,也已允諾擔任基因體中心的兼任(parttime )特聘研究員,未來他回台不再是蜻蜓點水的演講和短期訪問,而是真正跟台灣的人員合作研究,研發對付流行性感冒等病毒的疫苗,也將對生技產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問:「深耕計畫」的由來和內涵為何?

答:台灣補助科學研究的系統沒有很大的彈性,因此中研院規劃一些能彈性使用的錢,希望本土能培養大師級人物,第一年從幾千萬開始,約有六、七個名額,由十五位海外院士專家組成獨立評審委員會挑選適合人選,每年最高有五百萬經費給得獎人及他領導的研究團隊,且連續給五年,經費由院方編列預算,視實際需求彈性核定。

說起來這筆錢還是很少,但能夠使有才華的人發揮。

總之,深耕計畫就是希望讓研究人員能擺脫制式負擔,能更寬廣、更自由地探究未知世界,進行更有挑戰性的研究,只要有成為世界級大師的潛力,就好好支助他。

問:人才是台灣最寶貴的資源,國內在培養和吸引人才方面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答:過去一年內有不少傑出人才認為在中研院做研究也能跟世界競爭,所以願意成為我們的一份子,我覺得非常欣慰。

有位美國一流大學的知名教授到許多國家訪問過,也在中研院從事短期的合作研究,最後認為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研究所的環境對他的研究是最好的,現在已成為該所第一位外籍特聘研究員。

最近生命科學領域吸引了較多人才加入,另有位很傑出的華裔教授也即將從美國回台當中研院應科中心的主任,顯示大家對中研院最近的進步和將來的發展有很高的信心。

不過,海外人才紛紛回台,台灣在海外儲備的人才就減少了,必須靠本土培養好人才來彌補,也要讓優秀學生到國外去好好歷練,然而上會期立法院竟刪除教育部公費留學方案的八千萬預算,很令人遺憾。

在加州,一九六○年代以後就有十二.五%的學生可進入研究型的加州大學系統就讀,他們的高等教育是以加州大學、州立大學與社區學院三個級別辦理的,但我國教育部定義的八所研究型大學一年總共只收一萬兩千人,只佔應屆高中職畢業生的四%,未來應努力提高比例,讓十至十五%的學生能進入所謂研究型的大學,這樣才能紓解部分升學壓力,提供足夠的人才給高科技產業。

問:中研院長以前無任期限制,但按修訂後的中研院組織法,院長任期五年、可作兩任共十年,明年10月您的任期就屆滿修法後的第一個五年,據了解有些院方人士仍希望院長留任,您會考慮嗎?

答:我不會考慮,修法之後我就說過,修法前我服務過的七年算是第一任,只願意再作五年算是第二任。

很多事情需要世代交替,中研院人才不少,不需要折磨一個老人家。

最近各所長都寫了篇文章談該所的現狀與未來,以此為基礎經深入討論後,院方將把近三十個單位的論點集結成一本書,對中研院的發展與未來作一個方向性的總結,對內可凝聚共識,對外讓更多人了解。

我希望讓大家都知道中研院對台灣發展是很重要的單位,期待社會各界更關心中研院,使它能繼續發揚光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