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高中職 補助年年降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台教育部每年補助中國台商子弟學校學生每人每年三萬元引發爭議,教育部大陸工作小組指出,教育部是依據陳總統指示,擬定「如何降低大陸台商學校學生學費實施方案」,自九十三年起補助中國廣東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及上海華東台商子女學校兩校學生學雜費,每年每人三萬元,九十四年原訂編列六千多萬元,但遭在野黨立委刪減一半。

針對部分人士質疑三萬元補助款金額過高,教育部指出,這是參考台灣學生及海外台灣學校學生教育經費訂出的金額,估算台灣國中小義務教育的學生,每人每年可享有約九萬元教育經費,至於六所海外台灣學校,教育部在八十九至九十一年度三年計算,則每人享有的補助金額約達三萬元,因此決議比照補助中國台商子弟小學至高中,每人每年三萬元。

台灣部分高中職指出,目前台灣學生就讀私立高中職,同樣每學年要繳交六、七萬元學雜費,加上代收代辦費更可能高達十數萬元,但政府僅補助一萬元,遠不如台商子弟學生。

政府對於台灣高中職的補助也在逐年減少,今年原訂編列六千多萬元補助兩所台商學校,遭在野黨立委刪減半數,但補助金額仍高達三千多萬元,相對地,目前對於有二、三千位學生的高中職大校,教育部每校補助款僅約一百萬元,其餘學校更每校僅有三十萬至五十萬元不等的補助,明顯少於中國學校。

海外台灣學校補助事實上也在逐年減少,教育部對每校補助金額一年約四百萬至九百萬元不等,到九十二年一度降為四千零五十四萬元,平均每人享有的補助費僅二萬三千多元。

——————————————————————————–

補助大小眼 公平性在哪

記者黃以敬特稿

教育部補助中國台商子弟學生每人每年高達三萬元,造成海內外教育資源補助不公,政府實有必要重新檢視補助政策,確保教育公平性。

相對於政府大力鼓勵台商南進、限制西進,教育補助政策卻與南進政策互相矛盾,儘管所有海外學校均屬於私立學校性質,對於逾越政府政策、自行西進大陸的台商,政府照顧其子弟明顯優於六所海外台灣學校學生;對南進的海外台灣學校則補助逐年縮減,導致海外台灣學校必須招收外國學生補貼收入,面臨學生流失壓力。

反觀大陸台商學校,九十三年總統大選前,陳水扁總統面對中國台商壓力,一句話就大方補助台商學校學生每人每年三萬元,預算編列不及,還特別自預備金專案核撥,禮遇程度及速度之快,令人詫異﹔也因此,後續更引發大陸台商家長陸續提出「升學考試加分」等升學優待的要求,台灣學生升學權益差一點遭受排擠。

若再進一步與台灣相較,台灣高中職補助經費嚴重縮水,每校僅能補助一百萬至三十萬不等,甚至教育部主管高中職業務的人員,對中國台商學生享有三萬元補助也感到「相當羨慕」。

要建立下一代對於台灣的認同,政府確應盡力照顧全世界各地台商子女,但必須奠基於放諸海內外一致的教育公平性上,而不能以台商選票多少或壓力大小,作為教育補助及優待提供的依據﹔政府必須重新檢討中國台商子弟教育補助及優待政策,不能「大小眼」看待。

——————————————————————————–

台校教材 都遭中國刪、塗、貼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中國當局對台商子女學校來自台灣的教材,均要求「審查」後才能使用,除涉及「國旗」、「國號」、「總統」、「記載台灣民主發展之主要事件」等內容均須刪修外,甚至「為國服務」字句也被要求改為「為中國服務」,並在國小社會課本中國歷代年表中增加「中華民國到一九四九年,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起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校學生拿到的課本往往是經「刪」、「塗」、「貼」後的模樣。

教育部指出,台商學校教科書雖是台灣提供,跟國內一樣,但其中「中華民國」已遭塗改為「中國」或「台灣」,貨幣介紹有關「新台幣」的換算也被塗黑,只強調「人民幣」換算美元的教學。

教育部綜合中國官方審查台商學校教科書的結果指出,國一「認識台灣」、國二「公民與道德第二冊 – 法律與政治生活」、九年一貫教材小四「社會上冊」、國一「社會科上冊」及高一「三民主義」均不能使用。

其他凡涉及「國旗」、「國號」、「雙十國慶」、「民國紀元」、「總統」、「中央政府機關之名稱」、「記載台灣民主發展之主要事件」、「攻擊大陸或傷害民族感情」,則須刪修後才能使用。

中國官方甚至要求,將課本中「為國服務」字句改為「為中國服務」,國小社會課本歷代年表中增加「中華民國到一九四九年,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起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唐朝的疆域地圖上「將台灣改為與中國大陸一樣的顏色」等。

教育部表示,礙於台商學校位於大陸受制於中國官方的現實,目前僅能確立「寧刪不增」的原則,中國官方原本有意加入的意識形態內容,我方一律拒絕。

教育部表示,已持續協助學校安排學生返台進行補救教學,或是與國內學校進行交流及融入班級上課,確保能比照國內學生接受完整教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