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高中职 补助年年降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黄以敬台北报导〕台教育部每年补助中国台商子弟学校学生每人每年三万元引发争议,教育部大陆工作小组指出,教育部是依据陈总统指示,拟定“如何降低大陆台商学校学生学费实施方案”,自九十三年起补助中国广东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及上海华东台商子女学校两校学生学杂费,每年每人三万元,九十四年原订编列六千多万元,但遭在野党立委删减一半。

针对部分人士质疑三万元补助款金额过高,教育部指出,这是参考台湾学生及海外台湾学校学生教育经费订出的金额,估算台湾国中小义务教育的学生,每人每年可享有约九万元教育经费,至于六所海外台湾学校,教育部在八十九至九十一年度三年计算,则每人享有的补助金额约达三万元,因此决议比照补助中国台商子弟小学至高中,每人每年三万元。

台湾部分高中职指出,目前台湾学生就读私立高中职,同样每学年要缴交六、七万元学杂费,加上代收代办费更可能高达十数万元,但政府仅补助一万元,远不如台商子弟学生。

政府对于台湾高中职的补助也在逐年减少,今年原订编列六千多万元补助两所台商学校,遭在野党立委删减半数,但补助金额仍高达三千多万元,相对地,目前对于有二、三千位学生的高中职大校,教育部每校补助款仅约一百万元,其余学校更每校仅有三十万至五十万元不等的补助,明显少于中国学校。

海外台湾学校补助事实上也在逐年减少,教育部对每校补助金额一年约四百万至九百万元不等,到九十二年一度降为四千零五十四万元,平均每人享有的补助费仅二万三千多元。

——————————————————————————–

补助大小眼 公平性在哪

记者黄以敬特稿

教育部补助中国台商子弟学生每人每年高达三万元,造成海内外教育资源补助不公,政府实有必要重新检视补助政策,确保教育公平性。

相对于政府大力鼓励台商南进、限制西进,教育补助政策却与南进政策互相矛盾,尽管所有海外学校均属于私立学校性质,对于逾越政府政策、自行西进大陆的台商,政府照顾其子弟明显优于六所海外台湾学校学生;对南进的海外台湾学校则补助逐年缩减,导致海外台湾学校必须招收外国学生补贴收入,面临学生流失压力。

反观大陆台商学校,九十三年总统大选前,陈水扁总统面对中国台商压力,一句话就大方补助台商学校学生每人每年三万元,预算编列不及,还特别自预备金专案核拨,礼遇程度及速度之快,令人诧异﹔也因此,后续更引发大陆台商家长陆续提出“升学考试加分”等升学优待的要求,台湾学生升学权益差一点遭受排挤。

若再进一步与台湾相较,台湾高中职补助经费严重缩水,每校仅能补助一百万至三十万不等,甚至教育部主管高中职业务的人员,对中国台商学生享有三万元补助也感到“相当羡慕”。

要建立下一代对于台湾的认同,政府确应尽力照顾全世界各地台商子女,但必须奠基于放诸海内外一致的教育公平性上,而不能以台商选票多少或压力大小,作为教育补助及优待提供的依据﹔政府必须重新检讨中国台商子弟教育补助及优待政策,不能“大小眼”看待。

——————————————————————————–

台校教材 都遭中国删、涂、贴

〔记者黄以敬台北报导〕中国当局对台商子女学校来自台湾的教材,均要求“审查”后才能使用,除涉及“国旗”、“国号”、“总统”、“记载台湾民主发展之主要事件”等内容均须删修外,甚至“为国服务”字句也被要求改为“为中国服务”,并在国小社会课本中国历代年表中增加“中华民国到一九四九年,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起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校学生拿到的课本往往是经“删”、“涂”、“贴”后的模样。

教育部指出,台商学校教科书虽是台湾提供,跟国内一样,但其中“中华民国”已遭涂改为“中国”或“台湾”,货币介绍有关“新台币”的换算也被涂黑,只强调“人民币”换算美元的教学。

教育部综合中国官方审查台商学校教科书的结果指出,国一“认识台湾”、国二“公民与道德第二册 – 法律与政治生活”、九年一贯教材小四“社会上册”、国一“社会科上册”及高一“三民主义”均不能使用。

其他凡涉及“国旗”、“国号”、“双十国庆”、“民国纪元”、“总统”、“中央政府机关之名称”、“记载台湾民主发展之主要事件”、“攻击大陆或伤害民族感情”,则须删修后才能使用。

中国官方甚至要求,将课本中“为国服务”字句改为“为中国服务”,国小社会课本历代年表中增加“中华民国到一九四九年,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起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唐朝的疆域地图上“将台湾改为与中国大陆一样的颜色”等。

教育部表示,碍于台商学校位于大陆受制于中国官方的现实,目前仅能确立“宁删不增”的原则,中国官方原本有意加入的意识形态内容,我方一律拒绝。

教育部表示,已持续协助学校安排学生返台进行补救教学,或是与国内学校进行交流及融入班级上课,确保能比照国内学生接受完整教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