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節慶商業化的省思

人氣 113
標籤:

【大紀元3月9日訊】三月四日《台灣日報》副刊「非台北觀點」專欄刊出的〈節慶的背後是什麼?〉這篇短文,提供了值得台灣住民,甚至是世人深思的觀點。特別是我國這幾年「文化創意產業」喊得喧天價響的中央及地方官員、社區有關人士和專家們,有必要讀一讀。

作者楊舒斐以年假成為「塞車節」開場,深感該節日已愈來愈遠離其「一年中最重要的家人團聚節日」內涵,變成放假睡覺、狂歡作樂的日子。年味愈來愈淡我們已可感同深受,而商業利益的愈來愈凸顯也可明白體會。連最重要的節慶都已商業化,其他的節日更不必說了,而千篇一律的「演唱會」、「舞會」幾乎已是各種節日最常用的節目了。作者慨歎之餘,深覺「文化價值」被抹滅了。

不過,就在節慶一一被商業攻陷的夾縫中,偶爾也可見到有心人苦心保留基本文化的努力,作者舉今年宜蘭縣政府所舉辦的「鞭春牛」儀式為例。有心人利用稻草編成的水牛,在蘭陽舞蹈團的舞者邊舞邊帶領下,讓捲起褲管的縣府主管鞭打六次,每次有一個祝福新年與鞭策自己的目標。本來在農業社會裡,過完年就要準備春耕,就要讓休養一個冬天的牛隻暖身準備工作,而農人也鞭策自己在新的一年裡努力幹活。進入工商業社會,儘管不用牛隻,人們仍然得為生活打拚,工作的形式縱然有別、但內涵則相同,將早年習俗的形式巧妙改換包裝但保留原味,既能讓現代人發思古之幽情,也能凸顯出特有文化的內涵,即便在商業價值上也因具「文化特色」的「差異性」,得以招徠顧客,比起當今重聲色、重表面的炫人包裝、缺乏文化特質的短暫刺激感官之表演,不是有意義且具實際價值嗎?

作者在該文中也舉威尼斯的面具嘉年華會為例,並指出日本人在保留舊傳統又能因應時代創新節慶價值的能耐。日本人不只以資本主義行銷節慶的手段,還有許多一般觀光客不會參與的社區節慶。畢竟節慶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在工商社會裡,人的生活內容只有工作和為了調劑工作應運而生的內涵空洞之休閒,日復一日的循環,人難免成為失去靈魂,且無根的行屍走肉。

回過頭來看台灣,或許由於是殖民社會,飄萍無根的遊民特質濃厚,對於在地文化的了解極缺乏也無興趣。之所以如此,一切為考試、只為求取功名利祿的「一條鞭式」的教育體制,應負相當大責任。幾十年來將住民們的根一點一滴地逐漸斬除,人被「機械化」、「物化」之後淺薄、缺乏文化內涵,一點都不足為怪。

不少有心人早已洞悉這個重大危機,於是提出「向本土紮根」,奈何被意識型態和政治化的侵蝕,一路走來跌跌撞撞,而轟轟烈烈的「教改」走得坎坷崎嶇,再觀其內涵的膚淺,正是赤裸裸顯示著這種困境。雖然我們看到近幾年地方特色產業和社區營造活動中,確實有令人激賞、感動的佳作,但除非「人心」能普遍回升並能真心擁抱生活大地,否則重形式、缺文化內涵特質的蒼白現狀難獲改進,這必須得人人覺醒、特別是洞見觀瞻的指標性人物以身作則,而媒體及從事基礎教育人士的自我覺醒更是關鍵呢!──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蕭強:網路媒體高度商業化並不意味資訊和言論自由度增長
中國政府壓制網路言論自由
違反美出口法 中石油分公司遭罰1450萬美元
胡塞襲擊引發連鎖反應 亞洲港口陷擁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