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誠:民主被壓、經濟惡化

廖誠

標籤:

【大紀元4月15日訊】80年代初,鄧老打破大鍋飯、放權讓利、允許競爭的政策連續出臺,有效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效率大增,良性互動,推動更多產業興起和創造更多回報,形勢大好人人稱讚──展示了放權競爭的光輝前景。

可是好景不長,尼克森說,「沒有民主的改革是腰折的改革。」因為政治不民主,權力無約束,而致特權們以改革為名、將國有資產大量化為已有,化得百姓不但沒分著股份和紅利,而且化得國企績效每下愈況。個體業更面臨特權刁難的困擾。對此,社會反應強烈,並引發了89年的「6.4」學潮。但是,學潮不但沒能推進中國的政治民主和新聞自由,反而為維護既得利益的「特權」們敲了警鐘。如果繼續放權競爭,會使越多的國企被私企競爭給取代。私企越多和競爭越激烈,越易激起有著強烈主人翁感的私企業主聯合起來、帶領下屬發起遊行,從而導致更多的社會力量配合學潮抗議官僚、懲治腐敗。這就有希望實現政治民主和新聞自由。因此,長期只顧既得利益的壟斷特權們,從鎮壓學潮後,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而加強了保護國企、限制私企、排斥競爭、封鎖新聞、鎮壓民運,大大強化了政府壟斷功能。

可是「權力一但失而復得或將要失去,他會在有效期內更大發揮」。89學潮後,權貴們以「管治和建設」為名,增官加法設機構,大肆卡剝和揮霍,卡剝(束縛)和揮霍(浪費)得「農業增產不增收,工業增效不增益」1年比1年明顯。這致使在「90年代初國民經濟就顯象看淡,這個向淡不僅僅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逐年遞減,還表現在失業、企業開工狀況惡化。從1997年之後失業高潮不僅表現為社會登記失業,還表現為物價連續走低,出現通貨緊縮。」(摘自《諫言》147頁,國務院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

特別是98年朱鎔基上臺,加大了管治和建設力度,沒有制衡力量約束的特權,借此加勁卡剝和揮霍,卡剝和揮霍得工農利潤大降而買不起商品,致使工農產品在98和99兩年發生前所未有的大跌幅,相互制肘,危機加劇。這就是李昌平2000年3月含淚上書「朱鎔基」的主因:朱鎔基害了工農。因此,98年後中國突現了:失業劇增,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勞工大降價(「人貶值」);商企利潤下滑快,投資回籠難,錢變錢增值越難(「錢貶值」);商品積壓跌價嚴重(「物貶值」)。然而「人」、「錢」、「物」都貶值嚴重,就足以證明近10年我國經濟滑坡嚴重。特別是98年後我國人民:工作難找,掙錢越少;經商人多,利潤越薄;拾荒人多,越拾不到錢;要飯人多,越要不到錢,就越能證明我國經濟惡化的嚴重性──接近崩潰態勢:明顯呈現鄧老放權競爭的改革成果越被卡僵和揮霍掉,改革由希望變失望。

歷史證明,在政治不民主的情況下搞所謂「依法治國」和「全面建設小康」等運動,不但對社會經濟和文明的進步沒有好處。反而會促使官僚排斥異己、強化壟斷、卡民養腐加劇。如我國的「三五反」、「四清」、「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及一直到現在的歷次治腐和抓生產運動,表面上看是每次運動都有貪官受懲罰和一些建設的成就。可老百姓真正體驗到的是:運動中出臺的法規和下派的欽差大臣、下鄉幹部、巡視督查等特權團體越多,就越迫使級級官員用搞政治宣傳的形勢運動,指標施壓,高唱客觀統計的廉政戰歌,蒙蔽群眾,讓百姓苦盼清官而不見希望;再用抓經濟實惠的壟斷政策,限制競爭,任意抬價,牟取暴利,養其腐而不致升溫快。致百姓深受其害上訪快,訪來訪去遭迫害,官民互怪都放賴(不明真象的人只把貪官怪,看透事理的人,指責限制新聞自由、扼制民主的集權制度是根害)。無奈適者生存,見壞不怪、任其害,文明遭踏都變壞(社會變黑),自殘骨肉惡化快,改革由希望變失望(夭折)。

──轉載自《民主論壇》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廖誠:「新聞自由」是快速解決思想和體制僵化之本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